88年汉城奥运会熊倪-汉城奥运会 熊倪
1.1988年汉城奥运会李宁都参加了哪些项目及名次
2.88年男子3m跳水奥运冠军
3.7日晚,中国自哪一年以来首次丢掉了跳水男子3米板金牌
4.急需5条奥运新闻~~字数在500字以上600字以下
1988年汉城奥运会李宁都参加了哪些项目及名次
2008-08-19 10:421988年,25岁的李宁运动巅峰期正在悄然离去,但身体状态已经下滑的体操王子李宁勉强上阵汉城奥运会。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和以前相比,李宁伤痛不时复发,竞技状态已经下滑。于是,在汉城奥运会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廉颇老矣的李宁,在跳马比赛中,他重重坐在了地上,在吊环比赛中,他的脚挂在了吊环上。
做足准备后,李宁进入了奥运会体操赛场。
此时,之前上场的团友们的比赛并不顺利,许海峰、何灼强、谭良德、熊倪等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连连失利。中国队把拿金的希望压在了体操队身上。《体操王子李宁》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奥运男子体操赛场外,中国观众早已大声地呼唤:李宁!李宁!李宁!那些掌声,那些欢迎,那些期待,那些激动的心情,令人无法用笔墨来描绘。这时的李宁,已不再是作为个体的一个人,他代表的是10亿中国人民,他是中国的象征。”
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在等待着李宁的出场。
等李宁在期盼中上场时,现场的教练几乎屏住了呼吸。只见他稳健地腾身而起,手握双环。
为了求稳,李宁降低了动作难度。当在吊环上做完一串动作之后,人们轻舒一口气。
但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这时,吊环上李宁的双手在微微颤抖,李宁突然双手失力,无法平衡自己的身躯。”
“他—从吊环上摔了下来,脚挂在了吊环上…… ”
一个不可想象的严重失误出现了,这次成绩可能是李宁体操生涯中在重大国际比赛上的最低分数。
接下来李宁继续参加了鞍马比赛,如果获得奖牌,事情还有一点挽救的余地。但是,李宁在鞍马上的“托马斯全旋”动作变形,英雄再次落马。
又一次失误,又一次得到一个低分。
李宁的失误给队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仅李宁没有获得一枚奖牌,团体赛中,中国体队被日本队挤出了前三名,仅仅得到第四名。
这一次,败得彻底。
整个中国体育代表团也仅获得5枚金牌,被时人称为“兵败汉城”。
在体育赛场上,有一个严酷的定律:运动员终究要以失败的结局来谢幕。之前很多冠军运动员选择了急流勇退,没有把失败暴露于人前。但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中国电视转播已经较之从前发达很多,体操王子频频失误,甚至难堪地倒挂在吊环上,最终空手而归的一幕暴露在了众目睽睽之下。这甚至是很多国人第一次亲眼目睹冠军落败的场景,这一次,“王子”李宁败得狼狈而彻底。
当时普通的中国民众对汉城奥运会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当时有报道称:“汉城奥运期间,一家媒体开设《奥运金牌猜猜猜》栏目,但几乎没有人猜中。最后得大奖的是北京一个工人,只有他猜到中国能得四五块金牌。”这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结局,李宁,让全国人民深深失望了,一时间,舆论哗然。
李宁从汉城归国途中,就已经感受到彻骨的寒意。当时的情景被媒体形容为:“官员一两个,媒体三四家,冷冷清清就打道回府。”在机场,李宁一个人避开众人孤单地走在甬道上。
回国之后,人们过度的希望变成了失望,同情变成了指责。一些报道竟指责李宁“不知羞耻”,还有人把李宁称为“体操亡子”。2000年中央电视台体育人物纪录片《百年传奇》中《洛杉矶奥运冠军—李宁》一片记录了当时的一个细节:“回到北京后的李宁,因为害怕别人的责骂,甚至连银行都不敢去。”
更大的压力还是来自运动员的内心。郎平描述汉城奥运会失金的运动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时说:“1988年,中国女排在汉城奥运会上仅获得第三名,没想到,当时社会上对女排几乎都是批判的态度。杨锡兰给我写信时都哭了,说是辜负了祖国人民的期望。”
李宁面对的压力更为巨大。他说:“在赛场上,我不能哭,不能垂头丧气,这有损中国运动员的形象。但下了赛场,我哭了。我对不起队友,他们那样拼,却因为我失误太多,中国队被挤出了前三名。”而且更让李宁痛心的是:“我年龄大了,今后再也无法弥补这次过失了。”
更让李宁难受的是,他的失误,让人们对中国体操产生了更多的质疑,一时《中国体操陷入困境》等文见诸报端。
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体操队长大的李宁此刻得不到“家人”的关怀。《背影李宁》中写道:“失败来临了,各方面表现出的功利性态度让他感到,再把体委当成自己的‘亲人’已属一相情愿。”
许立群在2000年《新闻战线》杂志第六期上发表了题为《体育报道要走出两个误区》的文章,重新分析了舆论压力对运动员的影响。他指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由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没有参赛,我国运动员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国人中造成了一种错觉—中国一步跨入了体育强国的行列。于是,盲目的乐观造成了自信心的膨胀,对中国运动员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而当时记者的‘金牌至上’观念反映到报道中,在读者中形成了一种定式:不太关心某项比赛的过程、水平如何,而只注重比赛结果。”当时的情况是,“由‘金牌至上’观念衍生的是‘报喜不报忧’和‘胜则王败则寇’两种导向。以往有些对金牌的报道总是一好百好,没有给人忧患的警示。所以一旦金牌丢失,读者就感到无法理解。有的报道,胜利之时将运动员捧上天,而一旦失利,便置之不理,或冷嘲热讽”。
而当时参加同一届汉城奥运会的16岁美国游泳名将埃文斯,是带着家庭作业去汉城的,回国第二天便收拾好奖牌,带着课本去学校上课。时隔20年后,郎平在2008年奥运来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地说:“奥运精神就是参与,不要只想着拿冠军。”她描述自己对冠军头衔的心理变化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夺得金牌,自己感觉无限荣耀”,但是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后,“逐渐感觉以前的看法是狭隘的。觉得铜牌和银牌同样令人尊重,值得庆贺”。郎平说:“体育运动是有其规律的,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在20年后,郎平说出了自己对冠军一词新的理解:“我理解的奥运精神就是参与,参与了你就成功了。”
但是,在李宁遭遇失败的1988年,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出这样的想法,李宁本人更是无从体会。
当时,李宁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就是:他正由时代的英雄,变成时代的“弃儿”。
尽管奥运会前已有退役打算,但李宁没有预料到,他会以这样的结局离开自己曾经没有对手的体操世界。
1988年年底,深圳,李宁带着满身的伤痕、曾经的辉煌和遗憾,举行告别体坛仪式。一代体操王子从此谢幕。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88年男子3m跳水奥运冠军
有啊
给中国人印象最深刻的磕板事件无疑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洛加尼斯。
在汉城奥运会的男子三米板预赛中,来自美国的跳水王子洛加尼斯头碰到了跳板上,当时血流不止;但是经过了短暂的包扎之后,这位老将还是决定完成自己的最后一次奥运之旅 ——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由于受到他精神的感动和他后面确实出色的发挥,洛加尼斯再一次战胜了中国选手谭良德,获得了奥运会男子三米板的冠军,之后在十米台的比赛中也战胜了初出茅庐的熊倪,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
近在咫尺的雅典奥运会上也有磕板事件发生,不过这一次萨乌丁的失误被王克楠的失误“比”下去了。
在奥运会男子三米板双人比赛的最后一轮中,王克楠的失误让中国组合这一跳没有成绩——然而在之后出场的俄罗斯组合也出现了很大的失误,萨乌丁在翻腾过程中脚碰到了跳板上,一样溅起了巨大的水花,但是由于这个动作基本做完了,所以俄罗斯组合最后得到了50多分。不过这个分数也一样打碎了萨乌丁的奥运冠军梦,在那场比赛中,正是中国组合和俄罗斯组合在最后一轮中的失常表现,才让希腊选手有了上演神话的机会,获得了希腊历史上的第一块奥运会跳水金牌。
7日晚,中国自哪一年以来首次丢掉了跳水男子3米板金牌
北京时间8月8日,伦敦奥运会男子三米板决赛中,中国小将秦凯、何冲双保险失灵,俄罗斯人扎哈罗夫夺金。从1996年开始,在这个项目的历史上中国已经获得了四连冠,伦敦丢金也是中国16年来,首次在奥运会上丢掉金牌。
说起男子三米板跳水的历史上,有两个名字不得不提,一个是洛加尼斯,另一个就是熊倪了。也正是这两人的擦身而过,成就了男子三米跳板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两个人物。
1976-1988烙印洛加尼斯
美国跳水运动员格雷格·洛加尼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跳水运动员,被誉为“飞行的上帝”。在其参加奥运会的历史上曾获得了4金1银的惊人成绩,这一纪录在2008年奥运会后才被郭晶晶超过。
1976年,年仅16岁的洛加尼斯就获得奥运会跳台跳水银牌。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他同时获得男子跳板和跳台跳水两个项目的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夺得两枚跳水金牌的运动员。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他曾在比赛中头部撞在跳台边沿上而受重伤,手术缝合了4针,但他继续参加第二天的决赛拼搏,而洛加尼斯如愿卫冕了跳台、跳板双料冠军。
1988-2000镌刻熊倪
1988年汉城奥运会,熊倪与自己的偶像洛加尼斯同场竞技,也许是这种兴奋带来了动力,在男子十米跳台的对决中熊倪根本不落下风,最终可惜的获得了银牌,那年他只有14岁。
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后,熊倪改练三米跳板,经过四年的卧薪尝胆,1996年他终于获得了一枚奥运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熊倪在退役后重返训练场。奥运会决赛中,他艰难的在最后一跳翻盘对手,以领先优势不到1分夺取冠军。
2004彭勃夺金
雅典奥运会跳水男子三米板决赛中,中国选手彭勃以总分787.38的绝对优势夺得冠军。另一名中国选手王峰获得第四。亚军和季军分别被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和俄罗斯选手萨乌丁夺得,成绩分别是755.97分和753.27分。中国连续三届奥运会在这个项目夺金。
2008何冲得金
北京奥运会男子3米跳板跳水决赛,秦凯、何冲联袂冲金,最终何冲不负众望以572.90分摘得这枚金牌,加拿大“神童”德斯帕蒂夺银,秦凯以530.10分的成绩获得一枚铜牌,中国跳水队连续四届获得了这枚男子三米板单人金牌。
2012伦敦丢金
伦敦奥运会男子3米板跳水的决赛中,中国队的何冲和秦凯未能阻挡发挥出色的俄罗斯人扎哈罗夫,后者夺取了金牌,16年后中国首次丢失了这个项目的奥运会金牌
急需5条奥运新闻~~字数在500字以上600字以下
作为一名少年天才,一枚奥运金牌等了足足八年,直等得“少年子弟江湖老”。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刚刚14岁的熊倪的动作质量,完全压倒了美国名将、号称“空中英雄”的洛加尼斯,只是由于裁判的“印象分”,这枚连洛加尼斯本人都承认应该属于他的金牌,却没有挂在他的胸前。四年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命运坎坷的他又输给了同样天纵奇才的小师弟孙淑伟,再次与冠军无缘。 直到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当年的小男孩经过了8年的磨砺终于以男子汉的形象站在了男子跳板上时,冠军才姗姗来迟。正是因为有了这8年的磨砺,所以在悉尼,他才能在中国跳水队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以稳如泰山之势力挫萨乌丁,挽救了整个跳水队。
2、
在悉尼奥运会女单决赛中,王楠与李菊苦战五局后获胜,赢得女单金牌。加上之前她与李菊赢得的女双冠军,王楠成了悉尼奥运会惟一赢得两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也成为继邓亚萍之后,又一位世锦赛,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大满贯得主。王楠从小有个绰号“老闷”,就是闷头苦练,从体校进入省队,别人练2个小时的球,自己就练3小时,别人周末放假,她就坚持训练。 就这样,“老闷”一路走进了国家队,走上了奥运冠军的奖台,也成为邓亚萍之后中国女队的一代****。
3、
在刘翔小的时候,他接受跳高训练,进入体校后,教练在进行骨骼测试后发现他成年后的身高无法保证他成为一名世界级的跳高运动员,因此,在体校教练的建议下,1998年刘翔开始转向跨栏训练。2002年,刘翔打破尘封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第二年,他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一枚铜牌,就此进入世界顶尖跨栏运动员行列。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尽管刘翔在赛前并不被广泛看好能夺取110米栏金牌,但是他在决赛中,完美的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以近三米的优势率先冲过终点,并且以12.91秒的成绩平了保持11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刘翔是第一位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在获得这枚奥运会金牌时,刘翔仅21岁。
前不久从北京回到上海训练之后,尽管是国家队特批回来过年的,不过,刘翔的训练并不含糊,从训练内容到后勤保障,都仍然是按照国家队的标准在进行。
原本莘庄训练基地对上海本地媒体相对比较宽容,打个招呼都能进去采访,然而,这次回到上海之后,有几位同行曾想过去“探班”,但都被基地方面客气地拒绝了,孙海平训练完了,也出来跟大家连连打招呼说“抱歉”,他说自己也能感觉到比以前严格很多。一直到昨天,基地才安排了一次媒体公开课,让上海媒体集中来采访。
而训练过程中,刘翔也不同于以往那般嘻嘻哈哈,一上跑道,基本上就是目不斜视。热身时穿上两层衣服、训练流汗了就另换一件T恤,训练一结束羽绒服马上套上,根本就不用医生和教练催促。昨天的训练包括前三栏的加速技术和全程的栏间节奏,让刘翔练得很是辛苦,甚至田径馆内其他组的人都训练完走光了,他还在跨最后两组栏,“加班”了大概15分钟,完了他才冲记者挤眉弄眼地说:“加班真辛苦啊!”
这一阶段刘翔在上海的训练,将延续北京冬训的内容,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年后才将重点转向技术。 “我听师傅说练得有进步了,我自己身上没太多感觉,体重也和上届奥运会前差不多,87公斤的样子,但有一点是感觉到了,就是自己身体比以前更‘敦实’了!”刘翔假装谦虚地说。
孙海平不像刘翔,他很认真地给记者分析说:“冬训至今已经有两个月,我们是进行的完整而系统的备战,应该说,专项的难度和负荷都比以往要大,而且证明效果很好——现在训练量很大,他身体也没太大反应了。”
孙海平目前给刘翔安排的训练内容,又有了新的变化,他将每个栏之间的间距增加了几十厘米,10个栏总共也增加了好几米,令人欣喜的是,“刘翔现在跑的是110多米,但距离长了,他的成绩竟然比以前差不了多少,证明他确实有了提高。我估计了一下,现在拉出去比赛,室外大概可以跑13秒20左右,60米栏也在7秒50左右,而且真的是比赛的话,他的成绩可能还要更好一点。”冬训期间,这样的成绩确实很不错。
不过,这样的提高,可不是轻易得来的。孙海平笑着概括,冬训以来刘翔是经历了“四大轮回”,才达到今天这一步的。“他两个月来,经过了四轮的极度疲劳期,开始时最大,后来隔两三周来一次,现在已经不会有很大的酸痛感了。”
这一轮冬训将持续到大年三十,放假一天之后,刘翔将从大年初二继续训练,备战2008年的开春第一仗——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举行的室内田径世锦赛。 “室内赛不是我的强项,罗伯斯室内就比我强,他很可能会夺冠,我觉得我可以争取前三,”刘翔进行了谦虚的展望,不过,话锋一转,他又变成了大家熟悉的自信的刘翔,“还好奥运会比的是室外!”
刘翔强劲的对手、古巴小将罗伯斯目前势头正旺,他新年来已经连续参加了两站室内赛,分别跑出了7秒45和7秒53两个成绩夺冠,比约翰逊等人都要出色。“他的爆发力强,肌肉韧性也跟我们不一样,可以说先天就有优势,”刘翔换成上海话开玩笑说,“我得‘额骨头碰到天花板’才能战胜他。”记者刚刚说“德国你们两人同场较量两场,不是一比一打成平手嘛”,他马上叫起来,“那就是我额骨头碰到天花板了!”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孙海平也没给他压力:“去西班牙的比赛,只是冬训的一部分,检验冬训效果的。要到五六月份,天气转暖了,我才会有意安排两三场比赛,让他全力去跑,跟对手正面较量一下,探探对手们的实力,所以要到那个时候,我才会跟他要求成绩。’’
在亚洲,孟关良一直是遥遥领先其他选手的,他曾多次包揽过亚洲男子1000米和500米单人划艇这两个项目的金牌,曾获得八运会、九运会和釜山亚运会1000米和500米单人划艇冠军。最好成绩为世锦赛500米单人划艇第五名。
年轻的杨文军是中国皮划艇项目上的后起之秀,曾经夺得釜山亚运会男子双人划艇500米、1000米冠军。在与名将孟关良合作后,成绩更是突飞猛进,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双人划艇500米金牌,这是中国选手在皮划艇项目上夺得的首枚奥运金牌。
孟关良:乌篷船里走出的奥运冠军
去过绍兴的人都不会忘记那里的乌篷船,但当孟关良奋力划下最后一桨超越所有对手率先撞线时,人们也许根本不会把这位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皮划艇历史的奥运冠军,与乌篷船联系到一起。但事实上,孟关良划艇的冠军梦正是从乌篷船开始。
出生在江南水乡的孟关良从小就有很扎实的游泳底子,在绍兴体校时也把游泳当成了主攻科目。但在游泳上孟关良始终步履维艰,1994年转练皮划艇后时他的命运有了大转折。短短一年,孟关良就实现了三级跳:从市体校到省体校再到职业队,1995年更是直接进入国家队。之后,他便牢牢占据了国家队一号男划的位置。1997年起,孟关良成了亚洲霸主,几乎包揽了全运会和亚运会所有男子划艇单人的冠军。
但如果想从孟关良成长轨迹中去探询和艇有什么关系的话,唯一的答案,也许就是他的父亲曾经在绍兴的小桥流水之间撑过乌篷船。而清贫的家境给了孟关良最大的财富——超于常人的坚韧。被称为“皮划艇伯乐”的浙江省水上运动中心主任高卢炎在28日赛后,对心爱弟子给予了八个字的评价:“吃苦耐劳、坚韧不拔!”
孟关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但袁伟民却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记住了这位壮实质朴的青年。曼谷亚运会上,已经夺得500米金牌的孟关良,为了与实力强劲的中亚选手拼下千米冠军,最后时刻孤注一掷冲刺,结果在大风中翻船。尽管未能如愿冲金,但这种拼劲却赢得了领导的称赞。
说起对孟关良的感情,他的拍档杨文军一定是最复杂的一个,因为这位江西小伙曾一度把孟关良当成自己最大的“敌人”。在2003年马克塑造这对“金牌搭档”之前,两人还都是男子单人划艇选手,比孟关良小5岁的杨文军几乎在每一次单人艇比赛都败在了孟关良手下,超越孟关良成了杨文军最大的梦想。28日两人夺得金牌后,曾一度把超越不了孟关良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是左撇子的杨文军,动情地说:“我突然感到,左撇子是多么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