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都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程预告

文章内容

广西青少年篮球教练-广西青秀篮球学校教练

tamoadmin 2024-09-08
1.莆田二中 什么时候建立2.北流的社会3.2009各校体育专业录取分数线莆田二中 什么时候建立莆田第二中学之前身哲理中学创建于1878年,1952年改名为“莆

1.莆田二中 什么时候建立

2.北流的社会

3.2009各校体育专业录取分数线

莆田二中 什么时候建立

广西青少年篮球教练-广西青秀篮球学校教练

莆田第二中学之前身哲理中学创建于1878年,1952年改名为“莆田第二中学”,1956年被确立为省重点中学,19年被评为省一级达标中学。2003年12月通过省一级达标中学复查,2004年4月被评为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2005年3月搬迁位于西天尾镇溪白村新校区。

师资力量

我校现有教职工269人,其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08人,一级教师114人,省部级骨干教师11人,省学科带头人9人,省学科理事4人,市骨干学科带头人53人,共有教学班54个,学生3240多人。

新校区建设简介

随着莆田市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莆田市委、市决定把莆田二中高中部从市区杨梅山迁至西天尾镇溪白村。莆田市委、市以前瞻性的战备眼光,着眼民族未来,从莆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高度,重视莆田市的基础教育,大手笔超前规划决定新建一所莆田第二中学,并把它列为2004年莆田市重点建设项目。从选址、规划到建设,各级领导都具体参与指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荆福生、省财政厅副厅长李国瑛、市委书记袁锦贵、詹毅、市人大主任林国良、市政协翁毅彪、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林光大、市委宣传部部长陈金钵、郭亚元、市教育局局长姚志平等领导都在百忙之中亲临建设工地指导,现场办公解决具体的问题。相关的部门如市计委、市土地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市水电局、市电业局、市水土保持办、市人防办、市消防支队、市环保局、市教育局、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九华农场都对这功在后代的千秋大业鼎力支持,一路开绿灯,使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学校成立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郭亚元任组长、姚志平、王哲启、郭德翊任副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总务处主任黄维煌密切配合。工程的设计、招投标、建设都在市纪委的监督下透明、公开、阳光运作。规划一流、设计一流、质量一流、设备一流,被评为“市2004年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先进单位”。

新校区占地面积233.7亩,总投资1.6亿,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学生全住宿。新校区建设按国家示范高中标准进行。教学楼13259平方米(教室90间)、学生宿舍26500平方米(492间)、图书馆3170平方米、办公楼4800平方米、实验楼6635平方米、综合楼7800平方米、交流中心2950平方米、食堂5500平方米、篮、排球场16个、雨盖跑道1120平方米、人工湖景观2000平方米、标准体育场一个,配电房及其他附属设施工程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设备均按国家示范校要求,总投资约1.6亿。环境优美,为兴化学子提供了软硬件俱佳的学习环境,是莆田市教育对外的窗口。力争在2006年迈进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中的行列。

按教学、生活、运动三个功能区域设计建设,20多幢建筑布局合理,可容纳5000人,学生全住宿。新校区建设、配套设备按示范性高中标准进行。2004年2月动工,2005年3月顺利搬迁,省委、省领导、友校多次来新校考察指导。新校区座落西天尾镇溪白村,由市沿荔涵大道往涵江方向3公里处便可到达,交通方便。

莆田第二中学历史

莆田二中(哲理中学)创办至今已近127周年,回顾本校历史,创业维艰、经营良苦、沧桑巨变,令人亦多景仰,亦多感奋。

西学东渐,创业维艰(1878——1948)。本校创办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初名培元书院,租赁城内坊巷“奕世金紫”民房为校舍,设备简陋。1890年,美国人蒲鲁士和夫人蒲星氏奉派来莆任校长,经他俩悉心经营,学校规模日益扩大。1898年,光绪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培元书院应时改名西学堂(即西学斋)。1899年,美国人高德里来莆接任校长,在朱紫铺和仓边巷之间辟地数十亩为校址,建起三层楼房一座,称映雪楼。1902年,学校改名哲理中学。从1909年起,蒲星氏先后三次出任校长,在莆居留居达56年之久。1927年起,学校改由华人任校长,首任刘金标。30年代,学校已有10多座校舍,校门也从朱紫坊移到仓后程氏祠右,至此校园布局大体形成。20年代起,学校声誉日隆,就学者除莆仙两县外,惠安、永春、德化、大田各县的青少年也纷纷负笈求学,甚至浙江、云南学子也慕名远道而来。1947年全校高初中有20班,1076人,教职员50多人。据统计,70年中培养高中毕业生3000多名,加上初中毕业生培养人才数以万计。1926年,受党组织派遣陈国柱在哲理中学映雪楼建立莆田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其支部成员多数是本校的师生,这些人多数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为国捐躯。哲理“十烈士”载入闽中党史史册。抗战时,本校迁至广业、霞溪、碗洋、渭庄等处,在艰苦的条件下,一面组织战时后方服务团,宣传队支援抗战,一面更加勤教苦学,学业质量不断提高。1942年,陈振华、林启华等15人获准免试升入大学,这个时期留学国外深造的达200人,占全县留学生总数的90%以上。这在当时全国各中学中是罕见的。这期间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如38届的黄维垣,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开创者,国际公认的氟化专家;47届的俞永新,中国工程院院士,疫苗研制专家;考入黄埔军校、保定军校人数众多。二中“十将军”,军衔中将2个、少将8个。体育也素负盛名,1898年,美国人把西方体育项目传入本校。30年代,学校体育蜚声省内外。培养出大批闻名全国的运动健将。1925年吴德懋代表团中国参加在马尼拉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获得五项全能冠军,为祖国争得唯一一块金牌。这也是我国在国际比赛中所获得的第一块田径金牌;1946年3月间,以哲理中学“旋风”队为主力的莆田篮球队征战省城,三战皆胜,威震省会;1946年夏,美军一支篮球队途经莆田,一到就下“挑战书”,我校“旋风”队昂然迎战,二战皆捷,打得美军目瞪口呆。当时莆田城可谓万人空巷,大快人心;1947年10月,由莆田哲理中学为主力的“莆田田径访问团”,先后访问了福州、上海、南京等地,历时56天,连战皆捷,轰动全国体坛,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破天荒的创举。建国前七十年,把当时西方进步的科学文化、民主平等自由的新观念介绍到莆田来。

雄鸡唱白,高速发展(1949——18)。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也获得新生。1952年学校由人民接办,改名莆田第二中学。黄益三任校长。孟津、林文藩先后任书记。建国以后,学校蒸蒸日上,又兴建了科学楼,教学法楼(东风楼,胜利楼)等,扩大了运动场,分上中下三片,师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建国后的前十七年,培养高中毕业生达3000多名,等于建国前70年的总和,办学成绩突出,社会声誉极佳。1956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学。前17年师生每年组织下乡支农,学以致用,既拓展了视野,又得到锻炼,受到农民的欢迎,得到社会赞誉。这段时期,学校培养的人才济济,专家、学者众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灿若星辰,省部级等高级官员云集。如詹丽珊,中科院“首届十大杰出女科学家”,著名卫星气象专家;叶宏明,陶瓷专家;陈雷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等。传统体育强校风依然,“跳高三星”王国忠、黄寿锵、陈文藻先后打破旧中国纪录;陈钟元,研究员,高级教练,国家级田径运动健将,曾获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主持建立“三维动作分析系统”,这在亚洲是第一家;1966年,女自行车健将李玉凤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金牌,这是莆田第一位女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者。“”期间,本校遭到浩劫,校址被占。1969年,莆田二中被迫停办。经心系教育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呼告,七十年代初迁址西郊杨梅山重建。13年,黄金溪奉调来我校主持重建校园工作。在一片荒坡上师生同心协力,几经艰苦奋斗,校园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完备,复苏迅速,后来居上。经十几年重兴复业,校园占地六十四亩,校舍建筑面积达一万四千多平米,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相应成趣,同旧址相比,新校园地盘更大,风景秀丽,居市区而静谧,是师生教学、生活的乐园。和社会力量的关心和支持是这个时期学校迅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改革开放,日新月异(18年——2005年),恢复高考后,学校抓住机遇,挖潜改革,整合教学,发扬艰苦奋斗的二中精神,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据不完全统计1980——1993年莆田二中培养的3000多名的高毕业生考上高等院校的有2300多名,升学率达74%,名校规模已成。体、音、美人才辈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1983以来坚持不懈与驻军九五医院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的优良作风春风般吹进重建的校园,使校内优良的校风教风得以稳步健康形成,巩固和发展,出现了教育教学的喜人局面。先后被福州军区、南京军区、福建军区和福建省人民授予“军民共建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称号。1991——1998年,戴明锁、陈金富来二中主持工作。1993年起学校得益于上海建平中学整体教育改革实验,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在莆田市率先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全体教师围绕“转变观念,探索改革,转向办公机制,改革课程设置,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五个阶段锐意改革。围绕“提高学校教育功能”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和展”这两条主线展开,始终以德育为主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时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现在,学校面貌更加引人注目。1991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来校视察、题词勉励:“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著名科学家卢嘉锡也题词赞誉:“百年老校乐育英才”。19年11月通过福建省莆田中学一级达标学校验收。现任校长朱金先,书记涂雨。现教学班87个,学生6600人,教职工308人,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68名,一级教师92名,学校拥有一批以特级教师(1人)、省级以上骨干(10人)、省级以上学会理事(4人)、省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骨干(53)人为首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为98%。校园面积80多亩,建筑面积42626平方米,体育设施完备,实验室、电教室、电脑室等现代化设备齐全,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图书馆为省一级示范馆藏书达10万余册。校园布局合理,环境整洁优美,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走文明办学的道路,成效显著。荣获省级以上嘉奖达数十次之多。

成为莆田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

近年来,学校把握机遇,以“奠定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础,发展学生自由灵动的个性”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提出“办国内一流示范学校,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师德高、质量优、管理严、环境佳、学习勤、个性活、身体健、兴趣广”作为学校工作思路,狠抓“三风建设”,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三年,学校与时俱进。各项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加强管理,以法治校。从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学校井然有序、良性发展;课堂教改效果显著。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学校改革的总课题,制定《莆田二中关于优化教学过程综合改革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会学生“学会发展”,发展学生“三自一特”为目标建构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个性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相衔接,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校本开发取得突出成绩,课题研究,国家级一个,省级二个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学生研究课题900多个,有一定水平90多个;全面发展、特长突出。学校以“两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为学生创造发展的平台,鼓励创新,对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也满腔热情关心,寻找他们闪光点,自从课改启动后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2004年以高分通过省级“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验收及省一级校复查。学校获国家级表彰2次,省级9次,市级14次,近几年教师获国家级奖励5人次,省级12人次,市级66人次,学生获省一等奖19个,二等奖33个,三等奖45个,市一等奖99个,二等奖151个,

2003年、2004年高考本科录取均超千人,理科省第3名,文科第2名,其中文综、理综全省第一名。我校的体音美上重点线占市二分之一。近几年体音美特长生获国家级奖励1人次,省级奖励38人次,一级达标运动员1人,二级达标运动员达69人,获全国赛奖5人次,省赛奖138人次,学校获省田径传统校冠军,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为了加快发展的步伐,学校以战略的眼光对发展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一座占地233亩,投资1.5亿的现代化,多功能新校区已投入使用,又一次的搬迁,莆田二中的发展更加强大,学校上下正齐心协力向国家级示范校迈进。

北流的社会

2005年,北流日供水能力达4.5万吨,年供电量达4.7亿千瓦时,供电保证率99%。市区绿地率达28.83%,绿化覆盖率达33.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39平方米,路灯亮灯率达98%。全市自来水普及率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02%。1998年以来北流市连续三届摘取了广西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

2009年起,全市正式启动争取拿到“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行动。2010年投入巨资美化和扩建北流“四大门”。2010年5月,北流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称号。

2010年进驻广西的首个项目——北流碧桂园。 汉代,北流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已应用于铸造铜鼓等各种器具。宋代,陶瓷器制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代和民国时期,在铸造、陶瓷、建筑、医药等各个行业中,涌现了不少能工巧匠。但由于缺乏组织领导,科学技术得不到很好发挥。“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县里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兴办一些实业,出现了现代科技萌芽。解放后,党和重视科技事业,建立了科技领导机构和各种研究所,领导和组织科技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促进了北流经济的发展。 1990年, 全县共有科技人员14493人。

1981年以来,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38项。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县内的科研成果已大部分投入生产应用,为振兴北流县经济发挥作用。例如,县水泥厂研究成功的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的立窑生产高强水泥技术,在全县水泥厂推广,大大提高了水泥质量,使北流水泥技术名扬全国。由县农业局、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30选”获得大增产,与常规品种比,每亩增产109.5公斤;1990年,广西最高产的县、乡(镇) 、村、户都落在北流。北流县荔枝场取得克服荔枝大小年结果的科研成果后,实现了荔枝生产的丰产稳产。县氮肥厂研究的、获自治区奖的新型添加剂, 使碳铵含水量低,生产稳定,一级品率达100%。县科学防治鱼病研究所的“鱼痢灵防治草鱼肠炎病的研究”取得成功,获自治区奖,其对发展渔业生产有重大意义。 还有, 县科委和县农业推广中心研究的万亩冬菜椒连片生产栽培技术,为县搞“南菜北运”,使农民致富开辟了门路。 民国时期,现代体育逐渐在县内出现,但只是在学校开展,且由于设备和师资所限,运动项目不多,水平较低。民间体育活动主要是传统的舞狮舞龙、赛龙舟、武术、摔跤、象棋等,篮球比赛偶尔也有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比赛不多。

解放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热气腾腾。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得到发扬光大,各种体育比赛接连不断, 体育成了人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促进了运动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健康。1990年, 全县有较大型的运动场15个, 灯光球场28个;有以上运动员36名,少年级运动员136名; 有以上裁判员80名;有教练员4人,助理教练员6人。1986年县中学生队参加玉林地区中会,获高、初中男、女四个总分第一名。标志本县体育运动达到了较高水平。1990年9月,在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上,曾在县体校学习受训的郑勇和梁伯华两位男选手,参加水球和4×400米接力赛,分别获得金牌和铜牌,为国家和家乡争了光。

北流体育名列广西县级市前列。历来组队参加广西中会,其中2005年获得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5枚;参加广西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获得金牌11枚,银牌7枚,铜牌14枚。陈亨宇参加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获金牌、银牌和铜牌各1枚,浦雪参加全国第八届中会获两个第七名,韦智文参加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获银牌1枚和一个第四名。

2009各校体育专业录取分数线

全国体院?

有点难了

我是西安的 给你看看西安体院的吧 随便把西安体院给你介绍一下

西安体育学院创建于 1954 年,坐落在古城西安小雁塔西侧,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2001 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与陕西省共建院校。

建院初期,贺龙元帅亲自为学院圈选新校址并鼓励师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创业,由此学院确立了“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历任主要***荣高棠、李梦华、伍绍祖、袁伟民、刘鹏等先后莅临学院指导工作,关怀和支持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几代西体人不懈努力和历史积淀,形成了“诚厚俭朴、勤奋刻苦、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爱国荣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为国家培养造就了 3 万多名高素质体育人才。

学院现有本部、沣峪口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920 亩。教职工810人,专任教师 545 人:其中教授 70人,副教授 141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教师301人;享受院特殊津贴 14 人,陕西省教学名师 2 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 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3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硕士生导师 81 人;运动健将称号教师 17 人。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7474人,本科生 7010 人,硕士研究生370 人。现有 7个系(体育系、运动系、武术系、社会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人文学系、艺术系), 1 部(研究生部), 1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 1 校(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有 十七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经、管、教 5 个学科门类。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田径、体操、篮球、足球和散打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等七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专业硕士学位首批试点单位,并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田径和体育测量与评价是原国家体委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陕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训练场馆,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实验中心、语音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图书馆是西北地区体育科学文献信息中心,总藏书 64万多册。校园网设备先进,贯通两个校区,布设了 5000 多个信息点。

学院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及体育科技攻关等方面成绩突出。“雷达测速仪”、“肌力电刺激仪”、“游泳划水板”、“游泳等动力量牵拉器”、“低氧仪”等科研项目和训练器材的研制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举重专项力量训练器”、“跳水自动化保护带装置”等研究被列为我国备战 2008 年奥运会重点科研项目。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第 25 届至 29 届奥运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 57项,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10 项,省部级奖 30多项。《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被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及美国《国际期刊指南》收录,是俄罗斯《文摘杂志》( AJI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CSA )来源期刊。

学院设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中国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跆拳道训练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柔道中高级教练员培训中心、中国地掷球培训中心、西北地区田径高水平人才培训中心、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同时还设有体质测试中心及武术、乒乓球、田径、足球、篮球、地掷球、健美操、艺术体操、跆拳道、等业余训练培训中心和俱乐部,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并举的训练格局。迄今在国际和国内重大体育比赛获金牌 241 枚,为国家争了光,为陕西和学院添了彩。

学院重视对外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 20 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等 30 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关系和协作关系,加快了学院办学的国际化进程,扩大了国际影响。

学院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积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创新荣校”战略;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抢抓北京举办 2008 年奥运会的难得机遇,积极为“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服务,加强竞赛训练工作与科技攻关服务,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体育大学。

陕西2006年高考理科一本:545,二本:505,三本:385;文科一本:560,二本:520,三本:400。另外,高职大专分数线为:理科:286,文科:300。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为:

文科:本科310 高职(专科)200

理科:本科300 高职(专科)200

专业分数线由各招生学校自行划定。

体育类录取分数线为:

本科:文化课285 专业课70

高职大专:文化课285 专业课66

陕西

理工

本科二批

490

492

538

492

江苏

理工

本科

559

566

574

566

浙江

理工

本科二批

523

523

550

523

福建

理工

本科二批

495

502

548

502

河南

理工

本科二批

553

553

594

561

湖南

理工

本科二批

487

487

533

487

广东

理工

本科二批A

502

502

547

502

广西

理工

本科二批

481

481

535

481

海南

理工

本科二批

554

559

607

558

重庆

理工

本科二批

450

450

531

450

四川

理工

本科二批

474

474

554

474

云南

理工

本科二批

500

530

577

530

陕西

理工

本科二批

490

492

538

492

甘肃

理工

本科二批

516

520

573

529

青海

理工

本科二批

405

412

479

420

新疆

理工

本科二批

452

452

580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