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用正胶还是反胶-国家队直拍正胶队员有谁
1.乒乓球直拍横打用什么胶最好?
2.现在还有使用正胶粒的乒乓球选手吗?
3.《荣耀乒乓》付竞春原型是?
4.昔日乒坛世界冠军,外号魔术师的张燮林近况如何?
5.乒坛往事:13岁马琳背井离乡去广东发展,8岁王皓初次遇见刘国梁
乒乓球直拍横打用什么胶最好?
正胶
也叫短颗粒胶皮,特点是弹性好、速度快、击球稳、不吃转,适合近台快攻,尤其是左推右攻型打法,是直板快攻型选手最常用的胶皮类型之一,过去庄则栋、李富荣、江嘉良、谢赛克等一大批世界冠军都用正胶海绵直拍。当今世界冠军刘国梁也是用这种类型胶皮。如果你觉得自己手腕动作灵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够,那最好正面选择以速度制胜的正胶球拍。
目前国际市场上还有一种介于短颗粒与长颗粒之间的一种中颗粒胶皮,有不旋攻击的奇特效果,对手攻来的强烈抽球或下旋球,这种胶皮压根儿就不怕,回过去都是不旋球,而且飘忽,让对手使不上劲。它被人称作“魔性胶皮”。
●反胶
其特点是击球旋转力强、击球稳定、易控制,适合弧圈型或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由于击球稳定,控制球好,因此也是初学者首选的类型。对于专业选手而言,又有多种不同性能的反胶海绵拍供选择,如胶皮粘性强、配套的海绵软而厚,因而有很好的“咬”球及“裹”球特性。反胶海绵胶皮是直、横拍选手目前最常用的胶皮,几乎100%的欧洲选手均用此种胶皮,亚洲选手也有近80%选手使用。因为这种胶皮比较好地兼顾了速度与旋转的要求。
目前国际超一流选手中,绝大部份都使用反胶胶皮。如弧圈结合快攻打法的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塞弗、马、王楠等,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盖亭、王涛、孔令辉、邓亚萍、李菊等,直握拍的马琳、阎森、冯哲等,他们都是清一色的是正面或二面均为反胶胶皮。
打反胶的选手都希望胶皮有高裹力,即胶皮面要粘,这样才能有高的摩擦系数。除了专业运动员有条件打比赛即换胶皮外,业余爱好者恐怕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所以要懂得保护胶皮的粘性。最简单的办法是每次练习以后,用软泡沫海绵沾清水清洗干净,市面上也有专用的清洁剂出售,使用效果会更好。清洁后用聚脂薄膜复盖上,这样既可防尘又可防氧化
我是双面反胶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 感觉如果你不妨在反面贴一面生胶,现在的乒乓球打法求变,很大程度上需要器材的使用革新,业余的情况里,生胶还是比较少的,目前一批横拍两面攻选手,为求得击球的变化,用了正手反胶(拉弧圈)和反手生胶(快拨及摆短)的搭配方法。当今世界冠军王涛及著名选手陈静、耿丽娟等都用反手生胶的打法,韩国及朝鲜女选手对这种搭配方法更是情有独钟。这种性能的胶皮可作为直拍反打反面贴胶的一种选择。
现在还有使用正胶粒的乒乓球选手吗?
国家队里没有了.
正胶, 以速度克制对手的利器.
可是,从乒乓球38mm改为40mm之后, 刘国梁就只好隐退了.
用正胶的选手就基本退掉了.
国外的女选手中 李天薇正手时正胶. 国内的削球手 范英 反手是正胶
现在基本上都退了.
如果说正胶粒 包含 生胶的话, 还是有一些选手用, 只不过太少了, 香港的唐鹏.
可是女选手中 还有不少. 木子 - 反手生胶的弹击 很快很沉, 李晓霞反手拉起都累.
长胶就先不谈了.
供参考.
《荣耀乒乓》付竞春原型是?
付竞春这个人物没有原型的。
边一鸣饰演的付竞春一出场就是国家队的队员,是所有省队队员和二队队员关注的焦点,被大家私底下称作“二号头号选手”“未来太子爷”,对待乒乓球有着超乎寻常的认真严肃、勤奋执着,怀着满腔热忱投入运动生涯。为了保住选手的位置他拼命训练,以至旧病频发,虽然经历苦累伤痛,也未曾轻言放弃。相信观众在看剧的过程中也会有所触动,收获激励和启迪。
赏析:
《荣耀乒乓》这部融合了青春与体育的剧,在琳琅满目的热播剧题材中脱颖而出,以运动少年们在追梦路上互相激励,不断成长的故事为载体,传颂了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
整部剧与以往青春剧的色调不同,告别以往青春剧式的鲜艳感,无论布光、还是色调以及群像构图极具美剧美学风格,并且带有小小的怀旧感。故事上,取全新的叙事方式,完全不注水,无论是主题思想、文化内涵、还是精神内核,都能让观众们感受到该剧的张力。
昔日乒坛世界冠军,外号魔术师的张燮林近况如何?
张燮林是在我国体育界上功高盖世的选手、教练。曾领着我国乒乓球赛女队员斩获过10次乒乓球世界杯女子组合总冠军,3次世界杯赛团体赛总冠军。前乒联现任沙拉拉称:张燮林的造就后代无法超过!
张燮林介绍1940年出世上海市区,自小特别喜欢乒乓球赛。1958年张燮林上海市区汽轮发电机场学习培训期内,报考参与了上海的乒乓球赛,此后踏入了真实的乒乓球赛之途。1959年,上海市汽轮厂技术工张燮林被加入上海市集训队,有一天他在库房里发觉了一批本来用于做反贴的红双喜六号套胶,反贴套胶规定表层整平,但这批套胶的反面有很多小孔,底皮也较为薄,因此没人用。
张燮林把它翻过去贴上稀溜溜,感觉很随手,尤其是削球。没多久以后张燮林参与上海赛事,获胜全部敌人,随后参与全国各地赛事,就连庄则栋、李富荣、王传耀等出色参赛选手都感觉这类乒乓球拍有点儿怪。张燮林的怪,源于那块不过关的反贴套胶,翻过去贴当正胶用,套胶的颗粒物较为长,超过了正胶的规格型号。
反击新玩法用它削以往的球飘舞乎乎,转动让人捉摸不透,不明不白搓过去的球应该是下旋,他搓的却不转乃至携带旋,一般推过来的球应当不转,他发布的球却略带下旋,攻过去的球也是“没劲”……发觉了“新世界”的张燮林,好似寻到稀世珍宝,进到中国国家队后更为刻苦钻研,总算造就了那时候老外没什么孰知的直拍“长胶”削中反击新玩法。
1957年第24届伦敦乒乓球世界杯,总体水平早已拥有非常大提高的中国国家队基本展现了直板正胶快攻的杀伤力,姜永宁独树一帜的直板削球也让全球乒坛为此诧异。这类直板削球握拍方法和攻球大相迥然不同,实际握法是:将无名指放置拍后,与拇指隔拍相对性,手掌围绕拍把左肩膀,别的三个手指头伸开放到拍后。
削球时,无名指大拇指用劲,其他三指固定不动球拍。其优势是手腕子灵便,以便削出转与不转动的转变 。姜永宁是中国乒乓球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各地男子单打总冠军。第20届乒乓球世界杯,他击败了美国大将利奇,变成第一个击败世界大赛的我国参赛选手。
与众不同的派系这类与众不同的握拍方法,再加上之后张燮林挖掘并选用的长胶,为中国乒乓球的“百花园”中增加了一朵奇葩,变成我国甚至全球乒坛有史以来一个与众不同的派系。第26届乒乓球世界杯针对丢了斯韦思林杯的日本男队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厚重的严厉打击,她们不讲道理地觉得我国不过是借了上海cba之利。
此后,1961年张燮林夺得第26届世乒赛男单季军。1963年世乒赛张燮林是男团冠军的主力队员,他还和王志良夺得男双冠军、本人再次夺得男单季军。1965面世乒赛男团主力队员,男双冠军。11年世乒赛混双冠军。张燮林老师是一位痴迷的乒乓球运动员,当年无意中使用了一块次品胶皮(硫化过度的正胶),从而开创了长胶的打法体系,一直到今天还有成千上万人使用。
12年张燮林任中国女乒主教练,他先后培养出葛新爱、童玲、戴丽丽、曹艳华、何智丽、焦志敏、陈静、邓亚萍等世界冠军。张燮林出任女乒主教练后,中国女队参加世乒赛,一共获得了10次女团冠军,9次女单冠军,8次女双冠军和9次混双冠军。而中国队参加的奥运会乒乓球比赛,金牌从来没有失去过!
13年,张燮林教练把直板削球的葛新爱召入国家队,并把她的反手正胶改为长胶,练就用长胶发球、拉球、磕、拱、削等技术,逐渐形成了以削为主、削中反攻的打法,进攻时常用“滑板”方式,夹带反拍磕球,尤其反拍磕球速度奇快,力量又大,常常令人猝不及防,这也是最初的“直拍横打”。
张燮林的成就1996年国际乒联授予张燮林“优秀教练员特别荣誉奖”,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教练员。欧洲女乒教练感慨:和张燮林同一时代是一个悲哀!前国际乒联沙拉拉称赞:张燮林的成就,后人难以超越!
作为教练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力排众议推出了邓亚萍,在当时大家都不看好邓亚萍的情况下,张燮林孤注一掷就是信任邓亚萍,从而开启了邓亚萍时代。张燮林老师退休之后,依然活跃在一些全民健身的赛事上,记得有一次还与陆元盛、瓦尔德内尔、阿佩依伦同台竞技,传为佳话。
张燮林老先生从一线退下来够,依然活跃在乒乓球的领域。如今已经接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家,还经常会出现在国内一些重大的比赛现场。前不久张燮林老先生还出现在电视上,他是被特邀与其弟子邓亚萍同台。张燮林老先生不仅在台上讲了当年邓亚萍在比赛中的轶事,他还不忘支持邓亚萍的表演,支持中国体育人!
乒坛往事:13岁马琳背井离乡去广东发展,8岁王皓初次遇见刘国梁
1992年 ,乒乓球 历史 上的第一位“大满贯”得主诞生,但他却不是中国人。
年轻的球迷们很难想象,号称天下无敌的中国乒乓球队,也曾有过那么憋屈的一段时间:从 1988年 开始,国乒就连续在世界大赛上遭遇暴击,尤其是男队,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多次折戟沉沙。
以 江嘉良、陈龙灿 为首的传统直拍正胶快攻运动员在欧洲人的弧圈球打法面前被打得抬不起头来,和韩国的弧圈球选手对抗也落了下风;而新崛起的横拍新秀 马、王涛 则显得非常不成熟,面对 瓦尔德内尔 等对手的压制,虽然偶尔能取得胜利,但关键时刻总是会这样那样的掉链子。
没错,这个瓦尔德内尔,就是乒坛的第一位大满贯得主。
而他的身后,则站着 盖亭、佩尔森、普里莫拉茨、罗斯科夫、塞弗、刘南奎、金泽洙 等无数外协会的顶尖名将。
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东北的一个12岁的年轻晚辈,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
他的名字,叫 马琳 。
12岁对于平常人来说似乎并不起眼,但对于30岁以前就可能退役的乒乓球运动员而言,却已经到了至关重要的时刻。
通常来说,职业选手大多在6岁左右(在中国,一般只会更早)就要开始进行系统的训练,随后每一轮残酷竞争都会有许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淘汰,回归上学、读书、考试的常规道路上去,能坚持到专业队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导致年轻苗子出局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为 天赋确实不够 ,有些则是因为 家里条件不允许 ——毕竟艺体生的开销确实不菲,别的不说,想走职业运动员道路的话起码得保证营养到位,光是吃喝这一块就比别人更耗钱,而且全家还得围着他转,其他事业都容易被耽误。
马琳的家庭不算贫穷,但也谈不上大富大贵,而且父母对乒乓球也一窍不通,当年若不是因为启蒙教练 杨沈立 “三顾茅庐”的话,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去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以期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
结果,走上专业道路后,马琳虽然天赋异禀,但却迟迟无法获得辽宁乒坛一线的编制,这就非常麻烦了,因为如果连省队都进不去,那等待马琳的就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提前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关于马琳当年为何没能在家乡更进一步的原因,我们现在已经难以考证。要说他天赋不行,球打得不够好吧,肯定是说不过去的;比较合理的猜测大概还是时代问题。
如前所说,国乒男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了大溃败,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 “传家宝”直拍打法被压制 ,而马琳恰恰是直拍打法——虽说他正手是贴的反胶、可以拉弧圈球,看起来比江嘉良、陈龙灿的正胶快攻稍微更与时俱进一些,但毕竟还是没有解决直拍打法的一些固有问题。
尤其是反手推挡的弱点,马琳就改变不了,而他的选择是在球拍反面贴了一块颗粒长胶来以怪取胜。但在传统思维里,长胶比正胶还要落后,所以马琳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注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己打法上的劣势,所以教练员们不看好他也是很正常的。
但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1992年的时候,距离辽宁沈阳千里之遥的 广东汕头 ,一位民营企业家赞助成立了本市的乒乓球学校和少年球队。虽然资金雄厚,但毕竟是后起之秀,所以面临人才匮乏的情况。
如当时的马琳已经辽宁省队的一员,或者能被确定解决编制问题的话,他肯定更愿意呆在老家发展;但既然留不住,那就只能出去闯荡了——毕竟再过两年还打不上去的话,马琳就只能面临退役的结局,到时候再想回去读书考大学就更来不及了。
1993年 ,马琳告别东北的寒风,拥抱南洋的暖流。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对手,一个和自己命运相似的男孩,而他的名字,叫 刘国正 。
和马琳一样,刘国正也出生于1980年,虽然有人说马琳的年龄可能更大一点,但从职业生涯经历看,两人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同批选手。
刘国正的家乡在中国的中部,有“九省通衢”之称的 武汉 。这里曾经诞生过中国的第一位乒乓球单打奥运冠军 陈静 ,而刘国正早年的经历也让人啧啧称奇,他起步比较晚,早年在业余体校打得风生水起,但同样也为专业前途而感到担忧。
刘国正与马琳不同,他是横拍选手,所以不存在要改打法的情况。但即便如此,刘国正仍然有一个许多教练员所不太喜欢的“缺点”,那就是身材相对不是很高大,至今也有许多人认为这是限制其职业生涯发展上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在马琳离开辽宁的那一年,汕头方面的教练也找到了刘国正,问他是否愿意背井离乡,来广东发展,那样将获得更多的比赛与锻炼机会。
当时的刘国正非常渴望能更上一层楼,所以非常快乐地接受了这个条件。多年后回忆此事,他略有些愧疚地说道:
命运让马琳、刘国正在汕头相遇,当时的他们大概不会想到,从小玩到大的二人将会在十六年后为了奥运会的门票而闹得沸沸扬扬,毕竟1993年的时候,大家不过才13岁而已。
马琳与刘国正的前途,在进入汕头队后总算是稳定了下来。而相比于他俩, 上海 的那位大高个儿则显得更加顺风顺水。
1993年,王励勤凭借此前在国内比赛中的优异表现而入选国家二队,光荣地成为了“国乒”的一员——与马琳相比,王励勤是横拍选手,打法被大家普遍看好;与刘国正相比,王励勤人高马大,完全具备与欧洲运动员抗衡的身体素质。
早在1991年的时候,王励勤就进入了上海队,随后仅过了两年时间就加入了国家队,前途一片光明。虽然一直有人质疑他打球不太会动脑子,但话又说回来了,上天已经赐给了他如此强壮的体魄,怎么可能还让他像瓦尔德内尔一样古灵精怪呢?
没有人能具备世界上所有的优秀能力,事实证明,天赋不用太多,一两项就足够了。
而相比于以上几位大哥哥,另一位未来的世界冠军却还在迷茫中彷徨。
1992年,年仅8岁的 王皓 从老家长春南下济南,随后在全国少儿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了男单冠军。回家的途中,志得意满的父亲 王忠全 决定带儿子到一个神秘的地方,那就是位于红山口的 八一体工大队 。
多年后的今天,八一乒乓球队已经不复存在,但关于它的传说,却仍然在流传着——这是一支诞生过无数世界冠军与奥运冠军、有过“小国家队”美名的乒坛劲旅,可以说,谁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谁就已经战胜了大部分的同行了。
彼时彼刻,王忠全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地向一位教练问道:
然而对面问了一下基本情况就再也没有理会太多,只是淡定地留下了一句话,随后就走开了:
这是王皓与刘国梁的第一次相遇,而若干年后,后者将成为中国乒乓球男队最后一位直拍快攻打法的代表,而前者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只是当年的一瞥,却是那样的平平无奇,尽管王皓后来一直将刘国梁视为自己的偶像。
毕竟,那时候的刘国梁也正在苦苦摸索着自己与直拍快攻打法的出路,随时可能被时代所淘汰,而王皓则不出意外地落选八一队,无缘与刘国梁成为队友——暂时的。
这是王皓乒乓人生中的一大挫折,虽然从事后的角度看绝非最严重的一次,但越早的回忆越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回长春的火车上,王皓对父亲直言: “八一队就是牛,我一定要考上八一队。”
而王忠全对此也深表认同,于是对孩子说道: “爸爸支持你!”
与成长过程中“危机四伏”,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刘国梁、马琳、王皓相比,另一位直拍选手的童年则过得相对惬意得多。他的年龄比王皓还要大,但却直到 9岁 的时候才开始学乒乓球。由于家里开球馆,且身边的竞争也不是很大,所以很快便脱颖而出,进入了专业领域。
多年后,当他回忆起自己儿时的梦想时,大家听到了一个非常意外的答案: 不是成为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而是希望自己能当上总统!
很显然,这个天真的愿望最后落空了。
但是,这个男孩却在 2004年的那个夏天 ,让刘国梁、王皓以及整个中国乒乓球队都留下永远的遗憾——此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