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都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栏观点

文章内容

滁州市篮球比赛-滁州市体校篮球队

tamoadmin 2024-10-28 89
1.学体育文的高考都可以考那些学校啊,麻烦告诉我,谢谢2.哪里的体校比较好3.2014安徽省运动会的青少年部竞赛规程总则4.中国有哪些好的体校?学体育文的高考都

1.学体育文的高考都可以考那些学校啊,麻烦告诉我,谢谢

2.哪里的体校比较好

3.2014安徽省运动会的青少年部竞赛规程总则

4.中国有哪些好的体校?

学体育文的高考都可以考那些学校啊,麻烦告诉我,谢谢

滁州市篮球比赛-滁州市体校篮球队

你好!LZ!以下是一些学校北京

1、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2、北京市第三体育运动学校

3、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学校

4、北京市朝阳区体育运动学校

5、北京市东城区体育运动学校

6、北京市海淀区体育运动学校

7、北京市西城区体育运动学校

8、北京市崇文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9、北京市石景山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0、北京市宣武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1、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体育分校

12、首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

13、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

天津:

1、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

2、天津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

3、天津市游泳运动学校

4、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5、天津市塘沽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河北

1、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

2、河北省游泳跳水运动学校

3、河北省田径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4、河北省军事体育运动学校

5、石家庄市体育运动学校

6、石家庄市射击运动业余学校

7、保定市体育运动学校

8、保定市第二重点业余体校

9、保定市第一重点业余体校

10、张家口第一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1、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2、唐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13、邯郸市体育运动学校

14、秦皇岛市重点业余体校

山西

1、太原市体育运动学校

2、大同市体育运动学校

3、阳泉市体育运动学校

内蒙古

通辽市体育中学

辽宁

1、辽宁省体育学校

2、沈阳市运动学校

3、沈阳市水上运动学校

4、沈阳市军事体育陆上运动学校

5、大连市体育运动学校

6、大连市业余体育学校

7、大连市航海运动学校

8、阜新市体育运动学校

9、阜新市水上运动学校

10、阜新市篮球学校

11、朝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12、锦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3、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14、本溪市体育运动学校

15、丹东市航海运动学校

16、铁岭市体育学校

17、营口市体育运动学校

18、丹东市体育运动学校

19、抚顺市体育运动学校

20、抚顺市少儿游泳业余体校

21、盖州市排球学校

22、抚顺市业余水上学校

23、辽阳市体育中学

24、沈阳体院竞技体育学校

吉林

1、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

2、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

3、长春市青少年业余体校

4、长春市宽城区体育职业学校

5、长春市军事体育学校

6、长春市冰雪运动学校

7、白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8、白山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9、梨树县体育运动学校

10、四平市青少年体育学校

11、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

12、通化市体育运动学校

黑龙江

1、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

2、哈尔滨市体育运动学校

3、哈尔滨市游泳业余体校

4、齐齐哈尔市第一重点少年业余体校

5、齐齐哈尔滑冰学校

6、大庆市体育运动学校

7、七台河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8、伊春市南岔区速度滑冰业余体校

9、牡丹江市青少年业余体校

上海

1、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2、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

3、上海市第二跳水学校

4、浦东新区第一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5、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6、虹口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7、杨浦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8、卢湾区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9、闸北区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0、普陀区青少年体育学校

11、杨浦区业余游泳学校

12、上海市宝山区少年儿童业余游泳学校

13、闵行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4、静安区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5、黄浦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6、长宁区游泳学校

17、长宁区业余军事体育学校

18、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

江苏

1、江苏省少年业余体校

2、南京市中山东路体育运动学校

3、南京市江宁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4、南京市重竞技运动学校

5、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

6、南京市下关区业余体校

7、南京市玄武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8、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

9、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0、苏州市第二青少年业余体校

11、苏州市儿童业余体校

12、苏州市吴中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13、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4、常州市青少年业余体校

15、常州市武进区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6、常州市业余军事学校

17、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8、扬州市儿童业余体校

19、镇江市体育运动学校

20、镇江市乒乓球运动学校

21、淮安市楚州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22、淮安市体育运动学校

23、盐城市体育运动学校

24、连云港市体育运动学校

25、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26、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

27、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

28、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

29、江苏省仙林体育学校

30、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31、吴江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32、大丰市少年体育学校

33、如皋市少年体育学校

34、张家港市少年业余体校

35、姜堰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36、金坛市青少年体校

37、宜兴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38、南通市崇川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39、沛县体育中学

40、徐州市竞技体校

浙江

1、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

2、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

3、杭州市余杭区少儿业余体校

4、杭州市水上运动学校

5、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

6、金华市体育运动学校

7、绍兴市体育运动学校

8、绍兴市水上运动训练学校

9、温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0、湖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1、嘉兴市少年业余体校

12、瑞安市业余体校

13、长兴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4、海宁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安徽

1、安徽省体育运动学校

2、合肥市体育运动学校

3、蚌埠市体育运动学校

4、阜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5、滁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6、淮南市业余体校

7、芜湖市青少年体育学校

8、宿州市体育职业中学

福建

1、福建省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2、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3、福建省南安市体育学校

4、福建省泉州体育运动学校

5、福清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6、顺昌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7、福建省宁德市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8、福建省龙岩市重点业余体校

9、南平市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10、上杭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江西

1、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

2、南昌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

3、南昌市体育运动学校

4、景德镇市体育运动学校

5、宜春少年体校

6、新余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7、余干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山东

1、山东省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

2、山东省竞技体育学校

3、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

4、济南市皇亭业余体育学校

5、青岛市军事体育学校

6、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

7、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

8、烟台市游泳运动学校

9、烟台市射击运动学校

10、烟台市芝罘区竞技体育学校

11、威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12、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

13、潍坊市重点竞技体育学校

14、淄博市体育运动学校

15、泰安市体育运动学校

16、新泰市体操运动学校

17、枣庄市体育运动学校

18、滨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9、临沂市体育运动学校

20、菏泽市体育运动学校

21、莱芜市体育运动学校

22、招远市竞技体育学校

23、莱西市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24、邹城市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25、即墨市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

26、平度市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27、莱州市竞技体育学校

28、龙口市竞技体育学校

29、莱阳市竞技体育学校

30、滕州市竞技体育学校

31、沂源县竞技体育学校

32、胶州市竞技体育学校

33、微山县水上运动技术学校

河南

1、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

2、省体育场重点业余体校

3、郑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4、开封市体育运动学校

5、平顶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6、焦作市体育运动学校

7、南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8、沈丘县体育运动学校

9、洛阳市射击单项体校

10、焦作市业余篮球学校

11、信阳市体育中学

湖北

1、湖北省体育运动学校

2、湖北省跳水学校

3、湖北省网球学校

4、武汉市体育运动学校

5、襄樊市体育运动学校

6、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

7、黄石市体育运动学校

8、崇仁体育培训中心少儿体校

9、首义体育培训中心少儿体校

10、荆州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11、湖北省仙桃市李小双体操学校

12、荆门市体育中学

13、武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

湖南

1、湖南省体育运动学校

2、湖南省体操运动学校

3、湘潭市体育运动学校

4、长沙市体操学校

5、长沙市体育运动学校

6、湘西自治州民族体育运动学校

7、株洲市体育运动学校

8、宁远县业余体育学校

9、衡阳市游泳跳水学校

10、永州市体育学校

广东

1、广东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竞技体校

2、广州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

3、广州市番禺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4、广州市白云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5、广州市航海运动业余体育学校

6、广州市海珠区业余体校

7、广州市花都区业余体育学校

8、广州市羽毛球运动学校

9、佛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10、佛山市南海区业余体校

11、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

12、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

13、肇庆市体育运动学校

14、汕头市体育运动学校

15、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16、江门市体育运动学校

17、江门市新会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8、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

19、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20、珠海市斗门区少年业余体校

21、湛江市赤坎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22、潮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23、从化市青少年业余体校

24、梅州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25、四会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26、增城市运南业余体育学校

27、惠来县羽毛球业余体育学校

28、中国乒乓球协会汕头市乒乓球学校

广西

1、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运动学校

2、广西跳水学校

3、南宁市体育职业中学

4、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

5、贵港市业余体校

6、柳州体育中心少儿体育运动学校

7、临桂县业余体校

8、柳州市体操学校

9、荔浦县业余体校

重庆

1、重庆市体育运动学校

2、重庆市第三体育运动学校

3、重庆万盛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4、重庆市沙坪坝区少儿业余体校

四川

1、四川省体操学校

2、四川省游泳学校

3、四川省田径学校

4、泸州市业余体校

5、凉山州青少年重点业余体校

6、成都市体育运动学校

7、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8、南充市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9、德阳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0、自贡市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1、达州市业余体校

12、雅安市业余体校

13、宜宾市业余体校

14、内江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5、成都体院附属竞技体校

贵州

遵义市体育运动学校

云南

云南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竞技体校

陕西

1、陕西省青少年体校

2、西安市青少年体育学校

3、西安市业余军事体育学校

4、榆林市体育运动学校

5、咸阳市射击射箭运动学校

6、西安体院竞技体育学校

新疆

新疆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谢谢采纳

哪里的体校比较好

北京 1、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2、北京市第三体育运动学校  3、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学校  4、北京市朝阳区体育运动学校  5、北京市东城区体育运动学校  6、北京市海淀区体育运动学校  7、北京市西城区体育运动学校  8、北京市崇文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9、北京市石景山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0、北京市宣武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1、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体育分校  12、首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  13、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  天津:  1、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  2、天津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  3、天津市游泳运动学校  4、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5、天津市塘沽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河北  1、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  2、河北省游泳跳水运动学校  3、河北省田径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4、河北省军事体育运动学校  5、石家庄市体育运动学校  6、石家庄市射击运动业余学校  7、保定市体育运动学校  8、保定市第二重点业余体校  9、保定市第一重点业余体校  10、张家口第一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1、沧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2、唐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13、邯郸市体育运动学校  14、秦皇岛市重点业余体校  山西  1、太原市体育运动学校  2、大同市体育运动学校  3、阳泉市体育运动学校  内蒙古  通辽市体育中学  辽宁  1、辽宁省体育学校  2、沈阳市运动学校  3、沈阳市水上运动学校  4、沈阳市军事体育陆上运动学校  5、大连市体育运动学校  6、大连市业余体育学校  7、大连市航海运动学校  8、阜新市体育运动学校  9、阜新市水上运动学校  10、阜新市篮球学校  11、朝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12、锦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3、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14、本溪市体育运动学校  15、丹东市航海运动学校  16、铁岭市体育学校  17、营口市体育运动学校  18、丹东市体育运动学校  19、抚顺市体育运动学校  20、抚顺市少儿游泳业余体校  21、盖州市排球学校  22、抚顺市业余水上学校  23、辽阳市体育中学  24、沈阳体院竞技体育学校  吉林  1、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  2、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  3、长春市青少年业余体校  4、长春市宽城区体育职业学校  5、长春市军事体育学校  6、长春市冰雪运动学校  7、白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8、白山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9、梨树县体育运动学校  10、四平市青少年体育学校  11、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  12、通化市体育运动学校  黑龙江  1、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  2、哈尔滨市体育运动学校  3、哈尔滨市游泳业余体校  4、齐齐哈尔市第一重点少年业余体校  5、齐齐哈尔滑冰学校  6、大庆市体育运动学校  7、七台河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8、伊春市南岔区速度滑冰业余体校  9、牡丹江市青少年业余体校  上海  1、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2、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  3、上海市第二跳水学校  4、浦东新区第一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5、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6、虹口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7、杨浦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8、卢湾区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9、闸北区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0、普陀区青少年体育学校  11、杨浦区业余游泳学校  12、上海市宝山区少年儿童业余游泳学校  13、闵行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4、静安区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5、黄浦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6、长宁区游泳学校  17、长宁区业余军事体育学校  18、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  江苏  1、江苏省少年业余体校  2、南京市中山东路体育运动学校  3、南京市江宁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4、南京市重竞技运动学校  5、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  6、南京市下关区业余体校  7、南京市玄武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8、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  9、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0、苏州市第二青少年业余体校  11、苏州市儿童业余体校  12、苏州市吴中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13、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4、常州市青少年业余体校  15、常州市武进区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6、常州市业余军事学校  17、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8、扬州市儿童业余体校  19、镇江市体育运动学校  20、镇江市乒乓球运动学校  21、淮安市楚州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22、淮安市体育运动学校  23、盐城市体育运动学校  24、连云港市体育运动学校  25、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26、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  27、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  28、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  29、江苏省仙林体育学校  30、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31、吴江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32、大丰市少年体育学校  33、如皋市少年体育学校  34、张家港市少年业余体校  35、姜堰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36、金坛市青少年体校  37、宜兴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38、南通市崇川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39、沛县体育中学  40、徐州市竞技体校  浙江  1、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  2、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  3、杭州市余杭区少儿业余体校  4、杭州市水上运动学校  5、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  6、金华市体育运动学校  7、绍兴市体育运动学校  8、绍兴市水上运动训练学校  9、温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0、湖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1、嘉兴市少年业余体校  12、瑞安市业余体校  13、长兴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4、海宁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安徽  1、安徽省体育运动学校  2、合肥市体育运动学校  3、蚌埠市体育运动学校  4、阜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5、滁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6、淮南市业余体校  7、芜湖市青少年体育学校  8、宿州市体育职业中学  福建  1、福建省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2、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3、福建省南安市体育学校  4、福建省泉州体育运动学校  5、福清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6、顺昌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7、福建省宁德市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8、福建省龙岩市重点业余体校  9、南平市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10、上杭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江西  1、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  2、南昌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  3、南昌市体育运动学校  4、景德镇市体育运动学校  5、宜春少年体校  6、新余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7、余干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山东  1、山东省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  2、山东省竞技体育学校  3、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  4、济南市皇亭业余体育学校  5、青岛市军事体育学校  6、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  7、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  8、烟台市游泳运动学校  9、烟台市射击运动学校  10、烟台市芝罘区竞技体育学校  11、威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12、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  13、潍坊市重点竞技体育学校  14、淄博市体育运动学校  15、泰安市体育运动学校  16、新泰市体操运动学校  17、枣庄市体育运动学校  18、滨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19、临沂市体育运动学校  20、菏泽市体育运动学校  21、莱芜市体育运动学校  22、招远市竞技体育学校  23、莱西市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24、邹城市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25、即墨市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  26、平度市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27、莱州市竞技体育学校  28、龙口市竞技体育学校  29、莱阳市竞技体育学校  30、滕州市竞技体育学校  31、沂源县竞技体育学校  32、胶州市竞技体育学校  33、微山县水上运动技术学校  河南  1、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  2、省体育场重点业余体校  3、郑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4、开封市体育运动学校  5、平顶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6、焦作市体育运动学校  7、南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8、沈丘县体育运动学校  9、洛阳市射击单项体校  10、焦作市业余篮球学校  11、信阳市体育中学  湖北  1、湖北省体育运动学校  2、湖北省跳水学校  3、湖北省网球学校  4、武汉市体育运动学校  5、襄樊市体育运动学校  6、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  7、黄石市体育运动学校  8、崇仁体育培训中心少儿体校  9、首义体育培训中心少儿体校  10、荆州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11、湖北省仙桃市李小双体操学校  12、荆门市体育中学  13、武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  湖南  1、湖南省体育运动学校  2、湖南省体操运动学校  3、湘潭市体育运动学校  4、长沙市体操学校  5、长沙市体育运动学校  6、湘西自治州民族体育运动学校  7、株洲市体育运动学校  8、宁远县业余体育学校  9、衡阳市游泳跳水学校  10、永州市体育学校  广东  1、广东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竞技体校  2、广州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  3、广州市番禺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4、广州市白云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5、广州市航海运动业余体育学校  6、广州市海珠区业余体校  7、广州市花都区业余体育学校  8、广州市羽毛球运动学校  9、佛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10、佛山市南海区业余体校  11、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  12、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  13、肇庆市体育运动学校  14、汕头市体育运动学校  15、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16、江门市体育运动学校  17、江门市新会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8、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  19、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20、珠海市斗门区少年业余体校  21、湛江市赤坎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22、潮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23、从化市青少年业余体校  24、梅州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25、四会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26、增城市运南业余体育学校  27、惠来县羽毛球业余体育学校  28、中国乒乓球协会汕头市乒乓球学校  广西  1、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运动学校  2、广西跳水学校  3、南宁市体育职业中学  4、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  5、贵港市业余体校  6、柳州体育中心少儿体育运动学校  7、临桂县业余体校  8、柳州市体操学校  9、荔浦县业余体校  重庆  1、重庆市体育运动学校  2、重庆市第三体育运动学校  3、重庆万盛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4、重庆市沙坪坝区少儿业余体校  四川  1、四川省体操学校  2、四川省游泳学校  3、四川省田径学校  4、泸州市业余体校  5、凉山州青少年重点业余体校  6、成都市体育运动学校  7、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8、南充市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9、德阳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0、自贡市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1、达州市业余体校  12、雅安市业余体校  13、宜宾市业余体校  14、内江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5、成都体院附属竞技体校  贵州  遵义市体育运动学校  云南  云南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竞技体校  陕西  1、陕西省青少年体校  2、西安市青少年体育学校  3、西安市业余军事体育学校  4、榆林市体育运动学校  5、咸阳市射击射箭运动学校  6、西安体院竞技体育学校  新疆  新疆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谢谢采纳

2014安徽省运动会的青少年部竞赛规程总则

举办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是为了检验全省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成果,展示我省青少年运动员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锻炼、培养和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加快体育强省建设,推进体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为保证青少年部各项竞赛活动规范、有序、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规程总则。

一、竞赛时间及地点

2014年在安庆市举行。

二、竞赛项目

足球、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田径、游泳(跳水)、射击、体操(蹦床)、武术(套路、散打)、国际式摔跤(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跆拳道、拳击、举重、柔道、赛艇、皮划艇、击剑。

三、参加单位

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

四、运动员资格

1.具有安徽省户籍,并经医务部门检查证明身体健康的青少年。

2.所有参赛运动员必须按规定在省体育局所属各运动项目管理单位注册,并符合省体育局关于省十三运会运动员资格审查的各项规定,方可代表注册单位参加比赛。

3.经省体育局批准,各市输送到解放军队训练尚未办理正式入伍手续的适龄运动员,公示后可代表输送单位参赛。

4.经省体育局同意,各市输送到体育院校(含竞技体校)的安徽籍运动员,代表我省在国家体育总局办理双重注册,公示后方可代表原输送单位参加比赛。

5.运动员参加省十三运会的代表单位以2013年度注册期内注册的代表单位为准。

6.甲组运动员在2011年至2013年度至少参加两次省级青少年锦标赛(以上场参赛为准),其他组别及足球、排球项目运动员在2012年至2013年度至少参加一次省级青少年锦标赛(以上场参赛为准),方可代表注册单位参加比赛。

7.凡在历次省级比赛中出现过两个以上年龄的运动员,以不利年龄为准。

8.各市不得从外省市引进运动员参加本届运动会。

9.运动员须按照省体育局的统一要求,进行骨龄检测和指纹采集。

10.运动员有以下情况的不得参加省运会:

(1)省优秀运动队正式聘用的运动员(含我省输送到解放军队已办理入伍手续的运动员)。

(2)不执行省体育局规定,拒绝省优秀运动队集训、试训或选招决定的运动员。

(3)未经省体育局同意,在外省市进行青少年注册或代表外省市(行业体协)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的运动员。

(4)未经省体育局同意,代表外省市参加省级及省级以上比赛的运动员。

五、参加办法

1.报项规定:各参赛单位最少必须参加10个项目的比赛。各单位必须报6个以上(包括6个)重点发展项目,不足6个,每少报一项扣除该代表团省十三运会总成绩3枚金牌、39分。

参加16个以上(含16个)项目的,必须报12个以上(含12个)重点发展项目和巩固强化项目;参加15—13个项目的,必须报10个以上(含10个)重点发展项目和巩固强化项目;参加12—10个项目的,必须报8个以上(含8个)重点发展项目和巩固强化项目。

重点发展项目:体操(不含蹦床)、游泳、跳水、射击、举重、击剑、田径、赛艇、皮划艇、拳击、手球。

巩固强化项目:国际式摔跤(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柔道、跆拳道、武术(套路、散打)。

2.经省体育局公布的全省单项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员,两人及两人以下项目由输送单位报名参赛,所获成绩分别按50%计入输送单位和承训单位。两人以上项目可以由输送单位报名,也可以由承训单位报名,所获成绩不实行双计分。

3.一名运动员只能参加一个大项的一个组别(甲组、乙组、丙组或丁组)的比赛,不得跨组别或兼报其它大项的比赛。

4.各项目运动员报名人数,按各单项竞赛规程规定执行。

5.各代表团团部工作人员(含团长、副团长)数量规定:

参赛运动员在50人以下的(含50人)团部工作人员4人;参赛运动员在51—100人的团部工作人员6人;参赛运动员在101人以上的,每超出50人,可增报团部工作人员1人。

各代表团团长、副团长:运动员总数在50人以下的代表团,可报团长1人、副团长1人;51人至100人(含100人)的,可报团长1人、副团长1-2人;101人至200人的,可报团长1人、副团长1-3人;201人以上的,可报团长1人、副团长1-4人。此外,如各代表团工作需要,可另外增设副团长1-4人,不占代表团工作人员名额,一切费用自理。

六、竞赛办法

1.单项竞赛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审定的最新竞赛规则和省体育局下发的单项竞赛规程。

2.所有项目各组别报名不足3个单位,取消该组别比赛(足球、篮球、排球、手球项目除外);单项每小项报名参赛运动员不足3人(艇、对、小团体等),取消该项目比赛。

3.各项目除竞赛规则规定名次并列外,不允许并列名次。并列名次的计分办法按竞赛规则和单项规程规定执行。

七、录取名次与奖励办法

1.球类集体项目比赛录取名次与计分办法

(1)手球项目录取前12名。其中第一名计4枚金牌、52分,第二名计3.5枚金牌、44分,第三名计3枚金牌、40分,第四名计2.5枚金牌、36分,第五名计2枚金牌、32分,第六名计1.5枚金牌、28分,第七名计1枚金牌、24分,第八名计0.5枚金牌、20分,第九名计16分,第十名计12分,第十一名计8分,第十二名计4分。

(2)足球、篮球、排球项目录取前8名。其中第一名计3枚金牌、39分,第二名计2.5枚金牌、33分,第三名计2枚金牌、30分,第四名计1.5枚金牌、27分,第五名计1枚金牌、24分,第六名0.5枚金牌、计21分,第七名计18分,第八名计15分。

(3)以上项目参赛队数不足录取名额的,均按实际参赛队数录取并奖励。

2. 项目团体奖录取名次与计分办法

体操、射击、举重、击剑、田径、游泳、赛艇、皮划艇、拳击、手球、柔道、国际式摔跤、跆拳道、武术套路、武术散打等项目分别设立团体奖。各市在2011—2013全省年度青少年比赛及2014年省运会中,在以上项目所获团体总分按20%、20%、20%、40%比例计为团体奖的得分,排定名次。其中体操、射击、举重、田径、游泳、拳击等项目,录取前八名,第一名计4枚金牌,第二名计3枚金牌,第三名计2枚金牌,第四名计1.5枚金牌,第五、六名计1枚金牌,第七、八名计0.5枚金牌;击剑、赛艇、皮划艇、手球、柔道、国际式摔跤、跆拳道、武术套路、武术散打项目录取前六名,第一名计3枚金牌,第二名计2枚金牌,第三名计1.5枚金牌,第四名计1枚金牌,第五、六名计0.5枚金牌。

3.其它项目比赛录取名次与计分办法

除以上两类项目以外的其它各项目均录取前8名,按13、11、10、9、8、7、6、5计分。单项报名人数(队数)只有8名(队)或不足8名(队)的,减一录取,按高限计分。

4.全国以上重大比赛带入金牌、总分计算办法

(1)运动员参加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获得成绩,将分别计入运动员所属代表团的奖牌总数和总分内。计算办法为:每获得奥运会1张入场券按1枚金牌、13分计入输送市代表团。此外,单人项目每获1枚金(银、铜)牌加计16(10、8)枚金牌、208(130、104)分, 4—8名分别计3(3、3、2、2)枚金牌、39(39、39、26、26)分。两人或两人以上项目所获成绩按100%计算。

(2)运动员参加第十二届全运会获得成绩,将分别计入运动员所属代表团的奖牌总数和总分内。计算办法为:单人项目每获1枚金(银、铜)牌计6(4、3)枚金牌、78(52、39)分;4—8名分别计36、32、28、24、20分。两人或两人以上项目所获成绩按100%计算,如同一代表团在同一比赛项目中有两名或两名以上运动员,所获成绩按100%计算;球类集体项目按实际名次带入金牌和总分。

(3)运动员在2010年9月17日至省十三运会开幕式前一个月之间(以下简称本周期)参加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第十六届亚运会以及第二届青年奥运会获得成绩,将分别计入运动员所属代表团的奖牌总数和总分内。计算办法为:单人项目每获1枚金(银、铜)牌计6(4、3)枚金牌、78(52、39)分;4—8名分别计36、32、28、24、20分。两人或两人以上项目所获成绩按50%计算,如同一代表团在同一比赛项目中有两名或两名以上运动员,则所获成绩按100%计算。

(4)运动员在本周期参加全国最高水平比赛(锦标赛、冠军赛或总决赛)获得成绩,将分别计入运动员所属代表团的奖牌总数和总分内。计算办法为:单人项目每获1枚金(银、铜)牌计3、2、1枚金牌、39(26、20分),4—8名分别计18、16、14、12、10分。两人或两人以上项目所获成绩按50%计算,如同一代表团在同一赛项目中有两名或两名以上运动员,则所获成绩按100%计算。

(5)运动员参加第七届全国城运会、获得成绩,将分别计入运动员所属代表团的金牌总数和总分内。计算办法为:单人项目每获1枚金(银、铜)牌计2枚金(银、铜)牌、26(22、20分),4—8名分别计18、16、14、12、10分。两人或两人以上项目所获成绩按50%计算,如同一代表团在同一比赛项目中有两名或两名以上运动员,则所获成绩按100%计算。第七届全国城运会跨市参赛的运动员所获成绩按1︰1分别计入参赛单位和输送单位。

上述比赛只统计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项目,但跆拳道、武术散打、女子自由跤按锦标赛设项统计。运动员在十六届亚运会中的非全运会项目取得的成绩按50%进行带入。同一名运动员在以上各项赛事中的同一小项(包括不同体重级别)中取得两个以上成绩者,只统计一次最高成绩。基地输送运动员按0.5:0.5的比例带入输送单位和承训单位。

5.输送省优秀运动队带入金牌、总分计算办法

各市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前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正式聘用、解放军(获得全国十二运会与我省实行两次计分资格)的适龄运动员,本项目决赛前一个月仍然在队的,每输送1人加计1枚金牌、13分;

基地输送运动员按0.5:0.5的比例带入输送单位和承训单位。

6.已获得省运会决赛参赛资格的运动员,因代表国家参加2014年国际重大比赛或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以上重要赛事,而不能参加省运会决赛的(含与我省双计分的适龄运动员),经省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报省体育局审核批准,每人计金牌1枚,13分计入省运会所在代表团。

7.破(超)纪录金牌、总分计算办法

在省运会上超一项世界纪录奖励8枚金牌和104分,超一项亚洲纪录或全国纪录奖励6枚金牌和78分,破一项安徽省成年纪录奖励3枚金牌和39分,破一项安徽省青少年纪录奖励0.5枚金牌和8分。

八、公布名次与奖励

(一)公布青少年部代表团奖牌榜。具体办法是:按各代表团比赛奖牌、带入奖牌和破纪录奖励奖牌总数排列代表团奖牌榜。代表团奖牌名次奖牌数多者名次列前,奖牌数相同,金牌数多者名次列前,依此类推;金、银、铜牌情况均相同,名次并列。

(二)公布青少年部代表团金牌榜。具体办法是:按各代表团比赛金牌、带入金牌和破纪录奖励金牌总数排列代表团金牌榜。代表团金牌名次以金牌数多者名次列前,金牌数相同,银牌数多者名次列前,依此类推;各名次情况均相同,名次并列。

(三)公布青少年部代表团总分榜。具体办法是:按各代表团比赛名次分、带入分和破纪录奖励分总和排列代表团总分榜。代表团总分名次以总分多者名次列前,总分相同以金牌多者名次列前,依此类推;各名次情况均相同,名次并列。

(四)公布青少年部县级金牌榜。具体办法是:按照各县输送运动员(以运动员户籍决定输送县)在省十三运会青少年部比赛中所获金牌数以及县级田径锦标赛和篮球锦标赛带入金牌数统计县级金牌榜。

县级田径锦标赛和篮球锦标赛带入金牌数计算办法:各县参加2011-2014年全省县级田径锦标赛和篮球锦标赛团体总分分别累加后,排定名次,县级田径锦标赛和篮球锦标赛总排名1-12名计4、4、3、3、2、2、2、2、1、1、1、1枚金牌,带入省运会。

九、设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

根据各市输送运动员在本周期年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总决赛)、亚运会、全运会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折算成的名次分,奖励前八名代表团(具体细则另定)。

十、设竞技体育人才输送奖

根据各市在本周期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的运动员(含经省体育局同意输送到解放军队的运动员)人数之和,奖励前八名代表团(具体细则另定)。

十一、设体育道德风尚奖

评选办法另定。

十二、兴奋剂检查

比赛期间,根据需要,进行兴奋剂检查。兴奋剂检查和处罚按照《反兴奋剂条例》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报名和报到

1.第一次报名:报参赛大项。各代表团须于2014年1月31日前将《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参加项目报项表》报省体育局备案。项目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更改和调整。无故退出的,将取消该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资格。

2.第二次报名:报参赛运动员名单和具体项目。按各项目竞赛规程规定执行,逾期报名按弃权论。各项目报名截止后,原则上不得变更(各项目竞赛规程和规则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3.报到:各代表团报到时间待定;各项目运动队在本项目比赛开始前2天报到,比赛结束后1天离会。裁判员及仲裁委员报到日期另行通知。

十四、代表团团旗

各代表团自备,颜色自定,规格为2米×3米。代表团团旗除标明规程规定的参加单位名称(如:合肥)外,不得出现其它标志。

十五、比赛服装要求按照各项目竞赛规程、规则及其它有关规定执行。

十六、本青少年部竞赛规程总则的内容由省体育局负责解释。

历届安徽省运动会回眸

第一届 1959年4月28日至5月8日,在合肥市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首届安徽省运动会。合肥、六安等11个地、市及解放军驻皖部队,共1955名运动员参赛。

第二届 1960年10月2日至11月8日在合肥市举行。参赛单位有9个地、市及火车头、前卫体协,运动员1726人,9人达到或超过运动健将标准。

第三届 1974年7月5日至9月27日在合肥市举行。比赛项目13个,各地、市及省、6408部队、蚌埠铁路分局等参赛,运动员3979人,3人10次破田径、举重7个单项全国少年纪录。

第四届 1979年4月1日至5月1日在合肥市举行。16个比赛项目,分成年、少年组两组,各个地、市2949人参赛。

第五届 1982年8月1日至9月26日在合肥等地举行。比赛项目16个,各地、市和高等院校17个代表团约五百名运动员参赛。

第六届 1986年9月7日在蚌埠市举行。各地、市六千多名健儿参加了23个项目的比赛,1人2项超亚洲纪录,超1项世界青少年纪录、1项全国纪录各1人。

第七届 1992年8月10日至9月29日在合肥市举行。设12个项目,各地、市和28个行业及大型企业共44个代表团,五千多名运动员参赛。1人超1项举重世界纪录、4人超射击4项亚洲纪录。

第八届 1996年9月16日至26日在马鞍山市举行。各地、市及26个行业(企业)的42个代表团近五千名运动员,参加了23个项目的角逐。有1人破1项全国少年纪录。

第九届 2000年10月18日至28日在合肥市举行。全省17个地、市代表团五千多名运动员参加了22个项目401个小项的比赛,另有一千多名运动员参加了5个表演项目的比赛。射击1人超世界纪录、4人超2项世界青少年纪录。

第十届 2002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在芜湖市举行。全省17个市的代表团共6000多人参赛。该届设24个大项、450个小项。共3人3次打破3项省成人纪录,27人62次打破45项省青少年纪录。

第十一届 2006年10月16日至10月25日在合肥市举行。全省17个市代表团和56所高校参加比赛,参赛运动员9000人,是历届运动会参赛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体育盛会。共83人21队158次打破67项省青少年纪录,特别是蚌埠代表队女子乙组射击10米移动靶3人团体超世界青少年纪录。

第十二届 2010年10月11日晚,在淮南市体育场隆重开幕。

第十三届2014年10月12日下午3时,在安庆市体育中心开幕。

第十四届将于2018年在蚌埠举行。

分享到: 新浪微博

中国有哪些好的体校?

1 ?北京体育大学?

2 上海体育学院

3 武汉体育学院?

4天津体育学院?

5 成都体育学院?

6 哈尔滨体育学院

7 山东体育学院

8广州体育学院

9首都体育学院

10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体育大学),特指中国地区所拥有的以体育事业、教育、发展为核心与发展方向的本科高等院校。全国14所专业体育院校有: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

参考资料:

体育学院-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