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都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栏观点

文章内容

南海百村联赛时间-佛山市百村篮球赛冠军都有谁

tamoadmin 2024-10-21
1.佛山市百村篮球赛历届冠军2.骑文探古访百村(11):炭步镇郞头村3.骑文探古访百村(0):新塘镇瓜岭村4.佛山百村篮球赛历届冠军佛山市百村篮球赛历届冠军近两

1.佛山市百村篮球赛历届冠军

2.骑文探古访百村(11):炭步镇郞头村

3.骑文探古访百村(0):新塘镇瓜岭村

4.佛山百村篮球赛历届冠军

佛山市百村篮球赛历届冠军

南海百村联赛时间-佛山市百村篮球赛冠军都有谁

近两年的历届冠军有西樵民乐队、桂城叠南社区队。根据查询广东省体育局官网显示,2021年南海区百村(居)男子篮球赛由桂城叠南社区队夺冠,2022年南海区百村(居)男子篮球赛由西樵民乐队夺冠。

骑文探古访百村(11):炭步镇郞头村

口 钮海津

下午3点,由花都区的首都新华出发,上风神大道向西,一路笔直地中速行进。

这条道路我闭着眼睛也能将车子开到日落的那头。

因为,来过花都汽车城两次,到过风神大道路边深处的鸭湖村“家乡度假渔村”三十次以上——因为那里有我在国营媒体服务时的老同事张刚老板冯钢老板娘。

可我怎么这么闭塞——这么多年来竟不知道离鸭湖村两三公里的西边,就有一座古香古色规模宏大的古建筑。

它拥有34间书室、18条古巷、17座炮楼、30座屋村首尾相连的古村落。

有记载云,塱头村的起源可以上朔至南宋年间(约公元1140年)。

鸭湖村的张老板,我前前后后来你的家乡度假渔村16年了,你怎么就从未向我提起过你们炭步镇有个古代的“养鸭高手黄仕明太公”?!

鸭湖村的冯老板,从未向我提起过这一带有个“吊鸭节?有个塱头古村落?!

车进炭步镇,再进塱头村。

近在咫尺的古村,躲在弯弯绕的路桥后边。

我们经过“百年木棉树”、“升平人瑞牌坊”,穿过窄道和石桥,踏进“宣重光门楼”,哎呦喂您哪,一幅大大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

广场!荷湖!祠院!宅巷!古树!

这架势,好犀利。

看介绍,你的祖籍在湖北,起源上朔至南宋年间(约公元1140年),南下的祖先们从湖北江夏郡迁往江西,接着迁入南雄珠玑巷,几经辗转,最后迁到现在的塱头村。

从“第七世祖黄仕明”立村始,你由三个亲兄弟分建东社、中社和西社而组成,每个社各长800米至850米,集祠堂、书室、古庙、古巷、古炮楼和民宅古屋群共计388座,坐北向南,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

塱头村在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800多年的风风雨雨,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魅力。

村子于明代时属南海县管辖,在清代则改属广州花县炭步镇。

由于地理位置优好,水陆交通便捷,信息对流通畅,族群学风高尚,涌现出一批批科甲和炙手可热的功名人物。

在下略知,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在这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中国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而郞头村在明、清两朝多人高中科举,据后人不完全统计,共有秀才15人,庠士10人,举人10人,进士15人。

古代时期的塱头村可谓书墨飘香、人才济济呀。

回到100年前,我都能想象到这里的趁墟及节庆的车水马龙是何等地热闹,省会广州城的大东门也不过如此吧。

可是,可是现在,你却安静得像一位年迈的女教师,三步一书室,五步一祠堂,微笑地立在阳光蓝天白云下,无声地彰显着你往日的知书识礼、收敛有度;富而守道、书香传世。

散记——

古村落的保持、修葺都良好,与今天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值得一游。

没有收费项目。

从停车场往百年古树根的方向去,湖边有间房子——游客服务站,可拿到塱头村的Catalog。

这里的古建筑有看头,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青砖墙、红阶砖铺地,还有表现各种传说故事的人物花岗岩石雕、砖雕、花草浮雕等清晰可见。

民居的滴水、屋脊广泛使用精妙绝伦的灰塑装饰,麒麟、喜鹊、双狮等图案有工匠当年意图表现“争相斗艳”的设计形态。

木门、墙壁、屋顶看样子很坚固,木门包有铁皮,门框边均用花岗石镶嵌,青砖墙内砌入整块石板,屋顶则半尺左右就有一根大圆木,防盗功能良好。

我喜欢看书院书舍。

通过看书院里的实景,去回想我父亲说他堂兄在书院里那个遥远的故事。

我父亲5周岁时与一群堂兄姐同时入学。

我父亲的父亲嘱咐他:先生教什么你就学好什么。“嗯!”

堂兄的父亲嘱咐堂兄:先生讲什么你就学好什么。“嗯!”

某日,堂兄在一堂国文课里怎么也背不出一句五律——

先生说:你怎么这么笨呀?

堂兄学:你怎么这么笨呀。

先生说:系话你笨呀!

堂兄学:系话你笨呀。

先生说:话你呀,蠢(食指点堂兄的额头)!

堂兄学:话你呀,蠢(食指点先生的额头)。

先生说:嘿呀——你真系教唔熟啰!

堂兄学:嘿呀——你真系教唔熟啰。

……书院里哄堂大笑。

这村的大小书舍祖祠有17座,好多!

列名出来:

景徽公祠、南野公书舍、俭斋公书舍、文湛公书舍、谷诒书室、留耕公祠、云伍公书室、耀轩公书室、渔隐公祠、黄氏祖祠、云崖公祠、乡贤栎坡公祠、稚笑公书室、台华公书室、友兰公祠、菽圃公书室、以湘公祠。

每座书舍都有一条边幽小巷,每条小巷都有一个雅稚的名字:

道光里、安居里、农家乐里、业丰里、永福里、福贤里、西华里……

看得出,当地政府下了本钱和力气改善了这里的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修建了通往古村广场的汽车道路、停车场、文化广场、绿化带等设施,使古村的旅游价值提升了。

据说塱头村的原住民基本上都外迁了,但整个村落打扫得非常干净,旧宅、宗祠、书院等都贴上红春联,感觉颇有喜气。

不可否认,投资资金的不足令多数建筑物的内部颓败显现。

由于一度疏于管理以及种种建设性破坏,塱头村的古建筑群一度受到损害,部分古建筑在维修过程中也没有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少屋顶被换上琉璃瓦,地面则添上耐磨砖,一部分建筑是不是原貌已经昭然若揭。

但也不可否认,这座古村的原始形貌的氛围,无商业气息的农象,值得有一天半天休闲的来客静坐良久,或观赏荷花,或慢步阅读几十座古筑,我说的是慢步,不是漫步哈。

听故事吗,这里的民间流传故事中,多是迷信加编造的,不可信。

只是那个“铁汉公黄皞“的故事让我提神兼难忘。

说的是,黄皞生于明代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于明代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科举中进士,曾官至云南左参政、江西布政使司。他为官刚正不阿一心为民。

他时任云南左参政时,正值云南大饥,民不聊生。

黄皞奏请朝廷开仓赈灾,放粮救民,却因奸臣诬告被朝廷黜职遣返,放归故里。

若干年后,当黄皞得到平反官复云南左参政时,明朝正德皇帝为嘉奖其为官廉洁,有意将其家乡的巴江河沿岸一带田地封赠给黄皞,特恩赐他金木鹅一只带回家乡,准他将木鹅放在河中漂流3天,木鹅流经之地,两岸五里以内的田地便归他所有。

黄皞奉旨到巴江河放木鹅,但又不忍心占百姓太多土地,于是暗中找了个小孩潜水把木鹅引入到一口池塘中停下。

据说这只木鹅曾被供奉在黄氏祖祠内,1951年土改时上缴给了广东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是不是呀,我父亲其时就是广东省土改委员会的秘书长喂)。

刚才进村时,穿过牌坊左拐,绕着村子的宽敞村道来到停车场,一个挂着五六块不同饭店名称的湖中饭店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它的总名称叫着“美丽山村饭店”。

由于出发时还要在网上完成几件事,没吃中午饭,到这里时已经是下午3:40,我们问店家还营业吗?

听到店家数人齐齐抢答:请坐,马上做。

还听到一位像老板的人对一位穿厨师军装的人说“哈(,)大师傅你掌锅啦”。

好极了,哈大师傅掌锅!

等上菜的时候,当然是坐在餐棚里浏览风景了。

个评:饮食环境很干净,很爽眼,很风凉。

先上来了两个餸:

生炒芥菜,新鲜,好吃!

香煎酿青椒,够火,好吃!

喜欢这里的味道。

今天,我来的今天,和风寂寥,午日平和,鸭群安逸,整个下午静悄悄的。

你很寂寞。

这绿岛这样沉静,邓丽君说,姑娘啊你为什么还是默默无语。

不过,我最钟意的就是游人甚少而景物甚多的旅地,如你。

末了,提个建议吧。

古香古色,你是有了;

若能内秀内润,不亦乐乎。

说路线,塱头村美丽风光与人文底蕴自驾线路:广州北-机场高速-蚌湖转西二环-炭步镇-郎头村。

从广州机场高速向北驶,到蚌湖出口时右转西二环,交了买路费后,掉头向西行,是走广清高速到花都区风神大道炭步镇,还是沿沈海高速西行到炭步镇,两个选择随你定。

塱头村位于炭步镇西南面两公里处。

从炭步镇去塱头村,只有一条窄路。

沿着这条路的上方,有一条怪怪的天道,我们议论开了,有人说它是水渠,有人说它是轻轨。

还未有结论,就到了塱头村的牌坊了,

PS,塱头村的牌坊很高大。

2013-07-21

探访古村落

骑文探古访百村(0):新塘镇瓜岭村

口 钮海津

外省人觉得“广州市增城市”这城市的名字怪怪的。

“增城市是广州市市辖市的市”,这句话也是怪怪的。

市里有城,城里有市——市辖市的市。

东北那旮旯有一个白城市,但它是地级市,名字绝对没有增城市那么怪,人家叫得可正经了——吉林省白城市。

说回“增城”。

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立县的增城,隶属于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六个县,新设的这一个县就是增多了一座(县)城,故曰“增城”。

增城之下有新塘镇,新塘镇有五大古景:宁远楼、湛怀德祠、湛横云墓、古海遗迹、天下士祠。

其中,宁远楼就在今天我们要去的瓜岭村。

后来,不久前的不久前,增城县改制为县级市,于是就叫起了怪名字“广州市增城市”,属下仍辖——新塘镇——瓜岭村。

PS:千祈不要搞混了,这个“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新塘镇瓜岭村”,不是那个“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荔城街道西瓜岭村”,它俩虽都在增城市里,这两个村相距约20公里的路程。

早知道的,那个荔城街道的西瓜岭村有八景:燕石翔云、龙池印月、拱桥春浪、曲水文澜、井传铜鼓、社望汪洋、金竹寒泉、大岭桌石。

而这个瓜岭村只有“一景”:宁远楼。

为什么凑不足八景,知不道呢,得去瞅瞅。

若干年前,广园快速路东段通车后,瓜岭村就倚在直通广州市区的一级路边了。

今天我们自广州火车东站启程,由广园快速路一直向东行驶,一个小时就到了高架桥下的新沙大道北的十字路口。

瓜岭村的村路在哪呢?

我们在新沙大道和白石路来回转了三个圈,虚晃了十多分钟都未找到入瓜岭村的路口,它在哪呢,在哪呢。

咱这原装的克莱斯勒·卷云是很吃油的,我舍不得它这样来回兜转、辗道烧油,于是请一直跟着我们车屁股后面悠荡的那位摩托仔带路——他收起狡黠的眼神,坚决地说:“拾蚊,(汗手伸进车窗里来)先卑雷先!”

拾元就拾元吧,先给就先给呗,这半天找路的汽油费早超出十元了。

带路的摩托仔把胯下的摩托掉转头,靠近高架桥下钻进一条向右拐的土路。

我的马儿啊呀,10秒钟就看到了土路旁被放倒了的瓜岭村指示路牌。

然后,30秒钟,就驶进了瓜岭村!

我马上醒悟,其实瓜岭村很好找,广州方向来的话,从广园快速路在新沙出口,先在十字路口左转,穿过头顶上的高架桥后,靠边上行,转入右边第一条路,就是了就是啦就是了啦!

回头看那厮,在骑着返回公路口的摩托车上转头对我们讪笑。

你贼聪明哈。

瓜岭村为什么叫“瓜岭”?

明代年间,有人发现此处的土地与气候适宜种西瓜,于是就有了四处来的瓜农拓田种瓜、搭棚看瓜、相机卖瓜、继续种瓜。

勤有回报,劳有所获,西瓜生意尚好,西瓜人遂定居,遂成村,遂被四乡叫成了“瓜岭”。

瓜岭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

有着544年历史的瓜岭村是抹央滴呢(长了个啥样子呢)。

今日来探,只我一拨,静得忒清。

第一印象,略有蚊叮,木有狗吠。

第二印象,村静道洁,半新半古。

第三印象,小河结淤,碉楼稳重。

进村,踩着青砖与麻石交杂的村道路面,望着碉楼与祠堂交映的村廓景面,数落着约十条麻石巷,点评着两百多间新古民居参差地被摆成军棋盘状……妙处纷至沓来。

穿村,抬梁斗拱的祠堂,砖雕灰塑的私塾,青砖黛瓦的民居,斑剥破旧的屋壁,篱草摇曳的房顶,连街通舍的里巷,枝繁叶茂的古榕……奇景接踵而来。

村里最宽阔的那条街道,村人叫“旧街”。

旧街上的古筑全部面东而立,那些个,罗峰黄公祠、爱闲黄公祠、壮逸黄公祠、圣匡黄公祠、四房黄公祠、名国黄公祠……似排列着队伍在检阅我们向左看正步走。

总祠堂是“松皋黄公祠”,属下各个祠堂祭祀着不同生支的祖先,计有八间,多是两进的格局。

“规模”最大的祠堂当属四房黄公祠,是三进布局。

这列明清范儿的祖祠庙堂,虽已历经数百年岁月的洗礼,仍显得古朴端庄。

对了要提示一下,青头仔们或不知甚叫“罗峰黄公祠”……,这容易,您把他们倒过来念就顺了:黄罗峰公祠、黄爱闲公祠、黄壮逸公祠、黄圣匡公祠、黄四房公祠、黄名国公祠,……,OK?

祠堂为岭南特色的蜗耳墙,横梁上的雕花设计彰显着醇熟的粤雕技艺。

从祠堂门外望进去,几处还有香火袅升。

稍远在河边的高速公路旁,有个小小的北帝庙,始建于乾隆年间。

还有那个,臭水沟边上那栋碉楼,是声名在外的“宁远楼”,?相当于现在九层楼的高度。

当然,它以前镇守的不是眼前这条小水沟,而是一湾环村的水畿通衢。

以前的宁远楼矗立于水深约五米的河水中,楼高21米,宽5.2米。

宁远楼和我外婆家的四邑碉楼很不一样,建筑结构为上大下小,,外形立面颇有实战型。

这碉楼分四层,设有铁造的旋梯,可从一楼攀爬到四楼,它的三层以上有四个角,因而被村人称作“四角碉楼”。

楼内每个角都设置了一个小碉堡,其墙外有一个倒锥形的孔,高约2米,可同时容纳3人站立持枪对外射击。

楼内功能齐全,有瞭望口、机枪口、炮口及炮架移动的轨道,还有食水井和厕所,而且还有从天台通往各层的传声孔。

旧阵(粤语:以前,旧时),环村护卫河可以拉起与河岸相连的吊桥,令碉楼易守难攻。

碉楼首层正中有一块石碑镶嵌墙中,记载着建楼小史。

当年为了保护村民,以黄田惠为首的海外侨胞解囊捐资,于1929年建成了“宁远楼”,以祈让瓜岭村民过上宁静致远的生活。

当地官员云,宁远楼是广州地区惟一的水上碉楼,是目前在广州地区发现的碉楼建筑中最为奇特和坚固的。

如果说“宁远楼”是水上哨位的近卫军,那么守卫在村子正中的“棠荫楼”则是御卫军。

1919年,各地土匪、各路兵痞在增城四乡横行霸道、劫财欺妇,政府屡禁不止,曾有一群土匪冲进瓜岭村,了侨眷36人。

1928年,本村的旅外侨胞联合捐款,修筑了护卫河上的宁远楼和村子正中的棠荫楼。

抗日战争时期,这“两座碉楼还担负起抵御日军侵略的重任,如今两座碉楼的铁窗上仍可见清晰的弹痕,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抵御强盗的血泪史”。

走过一座连接小河两岸的石桥。

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才修建的“东安大桥”。

古时,以前,水泊瓜岭,村民每天划着小船,穿过纵横交错的水网出外耕作和放牧。

建了东安大桥以后,村民就结束了自古以来每天过河耕作的“撑渡时代”。

昔日,村民引以为傲的是河水清澈见底。

如今,波光粼粼的景色不再、清清澈澈的河湾不再。

男女老少到河里摸鱼捞虾,曾是村民的文娱活动。

村民说,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河的上游建起了漂染厂和电镀厂后,清河渔乐的乡貌就一去不复返了。

站在石桥上,望对岸茂盛了百年以上的荔枝林,顿有乐感:

团团荔枝林,往往业叶稿;把笺不知暮,论文殊未休(宋·徐玑 《登三层楼与王仲言联句》 )。

在河东那边,两个支涌里面各停放着休眠龙舟。

据说每年端午前,村里就会“起龙”,将龙舟沿河道划出,壮丁们把练几手后,即与各村的龙舟展开竞赛。

“划龙舟”,对于岭南水乡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村史上对村里的龙舟还有详细的记载。

解放前,村里有三艘龙舟。

解放后,新修了三艘龙舟。

龙舟们平时都停在岸边的泥塘里待战。

每年端午前的五月初一是全村人的节日——划龙舟。

这几天本村要与其它村相互进行龙舟竞演,邀请别村来访称“招景”,前往别村拜会则称为“趁景”。

“招景”当日,村民们就像过年似的在村前门楼披红挂绿,沿河两岸彩旗飞扬,锣鼓喧天,村里村外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沿岸观看龙舟表演。

瓜岭村有三宝——明清时代的古村落,广州唯一的水上碉楼,与辛亥革命同期的瓜洲小学。

瓜洲小学成立那些年,曾有林森、孙科、于右任等民国要员、将领为其题词书字。

这本是村里非常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可惜没人施教,“好多野(粤语:很多东西)都失了”。

瓜岭村是新塘镇的著名侨乡。

在公元1856年前后,就有当地村民乘坐一艘三桅船到海外谋生,加入到美洲的淘金热潮中;

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有大批村民“走日本”(躲日军)到南半球的新西兰等地谋生。

因此,虽然村里只有六百多人,但旅居海外的华侨却有两千之众。

瓜岭华侨大多数定居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小部份在美国和加拿大。

“这些华侨中,有追随过革命,曾任增城县县长的黄国民,有当选新西兰新中友好协会秘书长的黄潮喜,有当过美国三藩市侨领的黄雨芝,还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他们满怀爱国爱乡之志,长期支持家乡办学和建设,使小小的瓜岭增添了更加浓厚的人文色彩” ( 《增城文史》 第五辑,2009年)。

上述的黄国民,是瓜岭村里曾与有交集的侨民,黄国民是新塘镇民国时期五个杰出人士之一。

当年,黄国民从小跟随父兄在新西兰长大,青年时受先生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国民党党员后他将原名黄锡钦改为黄国民,四处发动华侨积极参加反帝反清运动(好孩子!)。

由于表现突出,他曾受之命,于1914年出任中国国民党驻新西兰威灵顿埠支部长,还在新西兰发动华人427人捐款支援“讨袁斗争”,继续为支持民主革命作贡献(当上革命干部了)。

就任临时大总统之际,黄国民被电召回国参与建政工作,是广东省增城县的第一任县长(首届地方官鸟,光宗耀祖哈)。

黄国民回国后,从家乡带上“增城年果”给拜年(天哪,您别带太多呀,多了就是行贿啦)。

辛亥革命那年,黄国民还积极支持其兄在瓜岭村创办瓜洲小学,在家乡兴办新式教育(这还差不多)。

据说,在瓜岭村村委会里,存有黄国民与交往的第一手资料,诸如“华侨讨贼军第十路军司令部军需长”一职的委任状、黄国民夫人逝世时大总统府发来的唁函信件等(有价值的文物)。

在棠荫楼旁边的小巷里,有着一排不中不西的民居。

麻石街,古木门,或残或旧,黄国民故居就立于巷旁,保存虽尚整,但由于长年失修,败相有露,人们仅能从装饰门窗的欧式圆拱形建筑中,想象黄府当年的气派与辉煌。

有村民说,当年送给黄国民的一面镜子,如今仍保存在黄府故居中。

它,既是镜子,亦是时光——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恨小楼西;曲屏珠箔晚,惆怅卷金泥;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闲寻旧曲玉笙悲(宋·康与之《瑞鹤仙令》 )。

我查了瓜岭村2006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这年的收入是人民币2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160元——全年的集体经济收入还盖不起一间像样的俱乐部。

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商铺、鱼塘出租,村民收入主要经济来源为出外务工——看来全村都还未找到致盛资源。

村有民营企业12家,大多数为纺织配套类企业——新塘镇是中国牛仔服的制造中心,瓜岭村民分得一条羹。

村里的特色农业是香蕉,拥有五六家规模种植户,种植面积达400亩,2006年产量为400吨,实现年产值人民币48万元,种植户人均年收入3700元——有点对不起改革开放的年头哟。

好的消息是,现在村里已实现“六通”,通了水泥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电话、通了有线电视、通了公共汽车。

好的预告是,瓜岭村将得到增城市和新塘镇“扶持”, 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对全村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开展全面整治和美化绿化。

好的项目是,在河西建“河滨公园”,在河东建“荔枝公园”,在村中修“玉虚宫广场”。

好的未来是,届时瓜岭村将面貌焕然一新。

果真如此,我会再来。

本文标题那句“可攀瓜州宁远楼”,我是偷一位政治家暨思想家的七律,取“瓜州”两字与瓜岭村里的著名古筑 “宁远楼”拼合的。

被朝廷保守派推翻的北宋宰相王安石,颠沛之中有《泊船瓜州》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系王安石第一次被免去宰相职务时回家的途中写的,他后来又被免职第二次。

王诗言志:“明月何时照我还”(!),呵呵,他还是想回朝变法,还是想复兴改革呀……

打住,莫谈国是,记住初心:我们是来看乡下的,所以风花雪月,所以蝴蝶鸳鸯。

夕阳无限好,李商隐感叹,只是近黄昏。

城中上班族,浏览到再好的乡间也终须离去。

明天,周一,9:00,回归天河北路的喧嚣红尘和尔虞我诈以及钟爱术业。

但与古村拜拜您呐之际,农家乐是必须的,听说新塘镇四处都有“鱼包”,相当出名。

鱼包,就是厨工把鲮鱼肉刮下来,反复搓打至透明,压成薄片,就成了鱼包皮,加上瘦肉等馅料,入口香甜爽滑。

还有吃过的增城菜心和没吃过的丝苗鸡饭,一定要尝一尝的。

上菜了,北宋王观的《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千万和春住”,不黄,好白。

是日作文,我的探访古村落开篇。

2009-04-12

?探访古村落

佛山百村篮球赛历届冠军

佛山百村篮球赛近两年的历届冠军有西樵民乐队、桂城叠南社区队。根据查询广东省体育局官网显示,2021年南海区百村(居)男子篮球赛由桂城叠南社区队夺冠,2022年南海区百村(居)男子篮球赛由西樵民乐队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