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历年记录_2002马拉松
1.北京马拉松历届冠军是谁?
2.马拉松成绩是否能突破两小时
3.格布雷希拉西耶的人物近况
三不五时就可以听到或是看到新闻,有人参与马拉松比赛后昏倒、送医急救甚至死亡。虽然无法有很严谨的研究,但是约每10万参与人次就会有1人发生死亡的憾事。第一大死因是心脏相关疾病,第二大死因是大家相对较少注意的电解质不平衡(跑者对于横纹肌溶解的认识可能更高,低血钠更可能会增加横纹肌溶解症发生的机率)。
对于耐力运动运动员而言,水分补充一直被再三强调,脱水可能会造成运动表现的下降,因此补充水分是大家都有在注意的事情。但是电解质过度不平衡,不但会引响水分在身体里的分布,更会造成一些负面引响,像是无力、恶心呕吐、昏迷、癫痫、肺水肿、甚至死亡。
电解质会引响身体对水分及能量胶的吸收,虽然有人认为运动饮料太甜、钠太高,但是目前市面上的主流运动饮料还是以相对高渗透压、高糖、高钠作为主要配方,在运动时身体会流失水分及电解质,并且消耗糖分,相对较高的渗透压在高运动强度下,反而是更能够快速吸收。
低血钠发生率及风险因子
人体正常的血钠会维持在135-145 mEq/L,低于135会被认为是低血钠,根据医学报告的统计,低血钠在马拉松完赛者身上会有10%左右的发生率。而低于120会被认为是个非常危险的低血钠数据。
2002年针对波士顿马拉松,进行了500人左右的研究,有13%的跑者有低血钠情况,0.6%的跑者有严重低血钠的情形。以现今波士顿马拉松规模来换算,会有超过3000人有低血钠的状况,近200人有严重低血钠。(早期马拉松是不建议喝水,1990年代开始流行多喝水,近10年不再有这样的文化,发生率可能会稍微下降)。
发生的原因基本上不脱水分过度补充。在跑步时为了怕身体脱水引响运动表现而不断饮水,当身体无法排除过多的水分,就会造成体重增加、血液过度稀释。当比赛完体重增加超过2公斤,低血钠发生率会急速增加到超过10%,当超过3公斤时,发生率约莫达到3成。
或许是在2002年的跑步文化下,有水站就尽量喝是当年跑者共通有的习惯,同年在Christchurch Marathon也做了类似的研究,却没有人产生低血钠的状况。当然比赛规模不再同一个量级上,但是波士顿的水站比Christchurch Marathon多上3倍,让跑者喝水的频率减少,或许就是较少人低血钠的原因。
运动饮料也无法预防低血钠的发生,主要是现在运动饮料强调低钠少糖,让运动饮料多数为低渗透压的饮料,或许能够增加一般人购买运动饮料的销量,但是这样的饮品对于耐力运动员不管以水份补充或是糖分、电解质的需求,都是不足够的。
其他可能会造成低血钠的原因包含:
? 完成比赛时间超过4小时
? 低BMI(小于20,体重越轻,同样的水分造成体液稀释的效果更加明显)
? 女性(相对男性体重较轻)
? 使用非类固醇类止痛药(NSAIDs)
? 体内贺尔蒙(ADH)平衡被破坏(过高运动强度、低血糖、各种压力)
该怎么喝水
对于耐力运动员低血钠主要为摄取过多水分造成的,人体有很强大的系统可以维持体液及电解质平衡。肾功能正常的成人,可以借由尿液排出大量的水分,加上运动中汗水的排除,每小时可以将1000-1500的水分排出体外。因此在正常的成人不应在运动中,摄取超过每小时1500的水分,以避免过多水分滞留体内。
尿液跟汗水同时会带走身体的钠离子,但是相对于血液中的浓度是不高。但是大量的尿液跟汗水能带走的钠离子还是会很可观。过去建议一场马拉松比赛饮水量在400-800较为恰当,但是主要的马拉松赛季在冬天,排汗量可能没有那么高,因此在2015年对于耐力运动员的饮水建议为“渴了再喝”。
有鉴于一场马拉松比赛,有10%参赛者会有低血钠的情况,对于主办比赛应该根据天气去设计该有多少水站较为合适。而跑者也应当克制且计算好,不是每个水站都要进去喝水。有研究发现,越有经验的跑者,越不容易产生低血钠,可能因为他们跑得更快,也可能他们比赛经验丰富,对于比赛后段的不确定感较少,能够依照自己的节奏补给。
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运动中喝的水分,要每公升500-700mg的钠离子,这样才可能足以补充耐力运动中流失的钠离子。以这样的建议标准,国内主要的运动饮料产品,只有宝矿力水得的成分最为接近建议的最低量,如果再加上最新耐力运动建议每小时应摄取75-90g的糖份,这会需要每小时达使用3条能量胶,同时能量胶里所含有的钠离子加上运动饮料,也足够达到ACSM的要求,也会让市面上可以买到的舒跑及宝矿力水得,都能达到建议摄取量。
更可怕的高血钠
根据2001年至2008年波士顿马拉松的资料,因为比赛倒下送医的病患有超过1300人,其中有5%的跑者有低血钠,但是却有28%的跑者是高血钠。高血钠主要是因为体液大量流失所产生的,因此虽然预防低血钠很重要,但是还是建议渴了就要补充水分,台湾天气炎热,而多数的建议是在温带国家所产生的结论,在台湾应该根据天气而去增加喝水的量。
一个在哥伦比亚对于湿热环境路跑的研究,比赛当天是摄氏22-27度、湿度76-95%。研究发现有7%的跑者出现高血钠,而没有人有低血钠的情形。这场比赛是场在2017年举行的半马,所以如果在同样条件下,假设距离拉长,比赛温度可能更高,出现高血钠的机率应该会更高。同时在香港(够接近台湾的天气了吧)也有针对跑者的电解质进行研究,发现约有13%的跑者有高血钠。
发生高血钠的跑者,通常饮水或喝运动饮料较少,平均只有160,而没有高血钠的跑者平均在半马喝下800。同时没有高血钠的跑者完赛时间较长,每3公里喝一次水(高血钠的跑者7.5公里一次)。
温带、热带的不同比赛补给策略
台湾冬季短夏季长,但是重要的比赛像是台北马、渣打马、万金石,都还是在相对较冷的天气去比赛,这时候应该要去避免低血钠的发生。有些教练会建议赛前喝大量的水,直到尿液没有颜色,这样可能导致在比赛前就已经有轻微低血钠的产生。天冷时不用过度害怕脱水,只要按照平常练习的方式去参加比赛,渴了再喝会是最好的比赛策略。近年来大家出国去温带比赛,也应该是利用类似的补给策略。
有时候台湾冬季的比赛,例如说台北马也会碰到热天超过20度,2018年我出国跑了伦敦马及柏林马,2018年柏林马或许称不上很热但也不是凉爽的天气,但伦敦绝对热爆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多喝些水(半马建议900,全马应该要喝下2000),不要逞强硬拼速度,不要怕进水站会让比赛成绩下降,应该要增加喝水的频率,安全回家才是唯一跑者该努力拚搏的,运动是为了健康,尤其市民跑者不应为了比赛成绩而牺牲了健康。
不管是低血钠或是高血钠,在不同环境下发生的机率都可以超过10%,发生机率并不算低,跑者应该要时时刻刻调整比赛或是练习的补给策略,这样才能跑得长久。
北京马拉松历届冠军是谁?
2009年大田举行的男子马拉松项目冠军;
2008年奥运会马拉松第28名,汉城马拉松第8名;
2007年汉城马拉松冠军,芝加哥马拉松第7名;
2006年汉城马拉松第5名;
2005年柏林马拉松第11名;
2004年奥运会第14名,汉城马拉松第5名;
2003年巴黎马拉松第11名,伦敦马拉松第7名;
2002年亚运会马拉松冠军,波士顿马拉松第5名;
2001年波士顿马拉松赛冠军,米兰马拉松第4名;
2000年东京马拉松、福冈马拉松亚军;
1999年伦敦马拉松第12名;
1998年亚运会马拉松冠军,鹿特丹马拉松亚军;
1996年奥运会马拉松银牌,福冈马拉松冠军;
1994年波士顿马拉松第11名;
1993年火奴鲁鲁马拉松赛冠军。
马拉松成绩是否能突破两小时
届数 时间 冠军 国籍 成绩
1 1981 埃里克斯松塔尔 瑞典 2:15:20
2 1982 李宗亭 朝鲜 2:14:44
3 1983 罗尼伦-塔布 美国 2:18:51
4 1984 喜多秀喜 日本 2:12:16
5 1985 宗茂 日本 2:10:23
6 1986 几玉泰介 日本 2:07:35
7 1987 朱玛-依坎加 坦桑尼亚 2:12:19
8 1988 阿贝贝 埃塞俄比亚 2:07:35
9 1989 彼得-达尔 丹麦 2:12:17
10 1990 彼得-达尔 丹麦 2:14:55
11 1991 杜比 埃塞俄比亚 2:12:55
12 1992 泉宜广 日本 2:11:29
13 1993 胡刚军 中国 2:10:57
14 1994 胡刚军 中国 2:10:56
15 1995 孟宪辉 中国 2:16:20
16 1996 思德雷瓦 肯尼亚 2:10:37
17 1997 胡刚军 中国 2:09:18
18 1998 金中元 朝鲜 2:13:49
19 1999 铃木贤一 日本 2:11:33
20 2000 纳尔森 肯尼亚 2:13:52
21 2001 宫科 中国 2:10:11
22 2002 李柱宏 中国 2:13:09
23 2003 西斯特 南非 2:07:49
24 2004 詹姆斯-莫伊本 肯尼亚 2:10:34
25 2005 詹姆斯-莫伊本 肯尼亚 2:12:15
26 2006 基普桑 肯尼亚 2:10:36
27 2007 内法特 肯尼亚 2:08:09
28 2008 基普托-本杰明 肯尼亚 2:10:14
9 1989 文敬爱 朝鲜 2:27:16
10 1990 黎叶梅 中国 2:32:14
11 1991 黛博拉 英国 2:35:18
12 1992 谢丽华 中国 2:28:53
13 1993 黎叶梅 中国 2:30:36
14 1994 王军霞 中国 2:31:11
15 1995 任秀娟 中国 2:30:00
16 1996 任秀娟 中国 2:27:13
17 1997 潘金红 中国 2:26:39
18 1998 王艳荣 中国 2:28:50
19 1999 艾冬梅 中国 2:29:20
20 2000 魏亚楠 中国 2:26:34
21 2001 刘敏 中国 2:23:37
22 2002 魏亚楠 中国 2:20:23
23 2003 孙英杰 中国 2:19:39
24 2004 孙英杰 中国 2:24:13
25 2005 孙英杰 中国 2:21:01
26 2006 孙伟伟 中国 2:34:41
27 2007 陈荣 中国 2:27:05
28 2008 白雪 中国
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是国际田联(IAAF)和国际马拉松及公路跑协会(AIMS)认可的世界高水平马拉松赛事。2009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再次荣获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的殊荣,与柏林、伦敦等马拉松齐名,成为全球十一大金标全程马拉松赛事之一(其他金牌赛事分别是:巴黎、大阪、波士顿、汉堡、伦敦、厦门、柏林、芝加哥、法兰克福、纽约)。
男、女马拉松项目同等奖金,男女冠军奖金同为20,000美元。为鼓励参赛运动员全力赛出好成绩,赛事组委会特设创纪录奖,男女均为42,195美元。
格布雷希拉西耶的人物近况
我觉得 早晚有一天,马拉松成绩能突破两小时
作为一门极限运动,对于人类拉说,两小时曾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大砍,今日在意大利米兰的全城马拉松,准备冲击两小时大关的三名选手无一成功,可是最早的只差25秒了。虽然没有挑战成功,可是这个成绩已经堪称奇迹了,人类虽败犹荣!基普乔格取得的2:00:25,创非正式比赛最好成绩。
这次纪录被缩短了26秒钟,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其实它并不那么罕见:自从2002年4月14日美国选手卡立德·卡努奇在伦敦创造第一项马拉松世界纪录以来(注:这是国际田联首次承认马拉松世界纪录,他的成绩为2:05:38),这项纪录迄今已被打破6次,平均每两年一次,每次的提高幅度约为27秒(2:05:38-2:02:57=2分41秒=161秒)。这6次的赛事都是柏马。
依此趋势类推,马拉松跑进2小时只需要一二十年。作者没有具体写出来,俺就自己动手算了下:2:02:57-1:59:59=2分58秒=178秒/27秒=6.59次*2年/次=13.18年。也就是说,从2015年,只要再过13年出头——到2028年,马拉松就可以跑进2小时!
从2004年奥运会以后,格布雷塞拉西开始转向马拉松运动。
他先后参加过2002伦敦马拉松,2005阿姆斯特丹马拉松(第一名,2:06:20),2006伦敦马拉松(2:09:05),2006柏林马拉松(第一名,2:05:56),2006福冈马拉松(第一名2:06:52)2007伦敦马拉松、2007柏林马拉松(第一名,打破世界纪录2:04:26)、2008迪拜马拉松(第一名2:04:53)
格布雷塞拉西决定不参加北京奥运会马拉松长跑比赛,原因是担心中国的空气污染对他的健康和运动生涯构成“无法接受”的威胁。埃塞俄比亚奥委会表示,相信格布塞拉西会做出对个人和国家的最佳决定。